香港科学馆今日(8日)起在1楼大堂举行“2024邵逸夫奖展览”,透过生动有趣的互动展板,介绍本年度各邵逸夫奖得奖者及他们的杰出贡献,并阐述相关学术领域的基础科学知识,让公众了解各国顶尖科学家在科研路上默默耕耘的成果。展期至明年1月8日,免费入场。
国际性奖项“邵逸夫奖”于2002年成立,每年设有3个奖项“天文学奖”、“生命科学与医学奖”和“数学科学奖”。2024年度“天文学奖”得奖者为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数学和天文学部天文学及行星科学乔治·埃勒里·黑尔讲座教授史里尼瓦斯·库尔卡尼,以表彰他对毫秒脉冲星、伽马射线暴、超新星,以及其他可变或瞬变天体的开创性发现。
本年度的“生命科学与医学奖”由两位学者平分,分别是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国家心、肺及血液研究所镰状细胞部资深研究员及主管邓瑞丽,以及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大卫?内森杰出儿科讲座教授斯图尔特?奥金。他们发现从胎儿到成人血红蛋白转换的基因和分子机制,为治疗两种影响全世界数百万人及极其严重的血液疾病——镰状红血球贫血症和乙型地中海贫血症,开创了一种革命性且高效的基因组编辑疗法。
本年度的“数学科学奖”则颁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尤金?希金斯讲座教授及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数学学院荣休教授彼得?萨纳克,以表彰他将数论、分析学、组合学、动力学、几何学和谱理论结合起来,发展出薄群的算术理论和仿射筛法。
2024年邵逸夫奖得奖者将于下周四(14日)在香港科学馆参与圆桌论坛,以“科学的未来:突破与影响”为题,分享他们科研生涯的个人经历及见解,包括在现今世代下科研人员之间以至国际间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并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对整个科学界以至各领域的影响。
“2024邵逸夫奖展览”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和邵逸夫奖基金会联合主办,香港科学馆、香港太空馆、教育局和香港教育城联合筹划。有关展览及活动详情,请浏览hk.science.museum/tc/web/scm/exhibition/shawprize.html,或致电2732 3232查询。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