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及生态局与香港天文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第29届会议的中国角主办边会活动。
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当地时间昨日(13日)继续在阿塞拜疆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第29届会议(气候变化大会),并在中国角边会活动发表演说。
谢展寰在环境及生态局与香港天文台在中国角主办的“气候行动--从气候科学到新能源发展机遇”边会活动致开幕辞,阐述香港特区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及工作进展。谢展寰说,香港在2014年已经碳达峰,并订下在2050年前达致碳中和的目标。2023年香港的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约为4.4公吨二氧化碳当量,比2014年减少近30%。
他续指,《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有四大策略,分别是净零发电、节能绿建、绿色运输及全民减废。策略下有三个重要目标:第一,在2035年前停止以燃煤发电,香港现时的发电燃料组合中,燃煤所占的比例少于20%。第二,推动绿色运输,特区政府将在2035年前停止新登记燃油及混合动力私家车。第三,处理堆填区的甲烷,特区政府致力在2035年前停止使用堆填区,首座转废为能设施将于明年投入服务,而第二座每日可处理6000吨废物的转废为能设施将在12月招标兴建。
谢展寰亦指出,香港是一个区域枢纽,亦是国家通往世界各地的大门。国家有很多创新产品和技术,可以帮助创建绿色未来、减少碳排放,有助以绿色、低碳、安全的方式建设基建设施和城市。香港可以作为门户,将这些绿色技术和产品推广到世界各地,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他亦在边会活动前亦与席列斯特·绍罗教授会面,就加强应对极端天气国际协作及绿色能源转型等议题交流意见。
当地时间今日(14日),谢展寰将出席由美国加州--中国气候研究院主持的中美地方气候领导人对话,介绍香港的气候应变策略。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