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俗称“走塑”的管制即弃胶餐具和其他塑胶产品首阶段管制于今年4月22日生效,经过半年适应期,法例已正式执行两个月。香港特区政府环保署助理署长(废物管理)黄智华表示,自“走塑”新法例实施半年以来,估计餐饮业已减少使用超过3000万套即弃餐具,一年可减少6000万套,对环境保护有正面影响。
食客和餐厅最初对新法例诟病最多的是,替代产品难以做到与胶餐具同样功能,例如纸饮管容易泡软,气密性不足;木勺弧度有限,盛汤容量少;木刀不易锯肉扒等。黄智华理解,业界初期曾反映转用木质、纸质餐具遇到部分挑战,故政府早前特意设置绿色餐具平台,提供非塑替代品资讯,由年初至今约9个月后,平台供应商已由初期的60多个增至170多个,产品亦由1000多款倍增至2000多款,产品实用性也大幅提升。“饮管问题也有不同解决方案,除转用质量较好的产品外,有餐厅设计带有开口的杯盖,免去使用饮管;亦有餐厅使用可重用的不锈钢饮管。食客和食肆也透过慢慢改变使用习惯,逐渐适应,相信长远而言问题不大。”
餐厅老板:成本回落? 食客自备餐具增多
对于“走塑”措施,在葵涌经营早午餐生意的范小姐表示,“最先那段时间(环保餐具)真的是比较贵,差不多贵了一倍,慢慢开始要实施了,特别是临近适应期截止,市面上塑胶餐具已经清到七七八八,见到供应商多了,货源开始充足,更容易找到,今时今日来说,只是比塑胶餐具贵少许,并不是很多。”她指,转型期间供应商提供的环保餐具质素曾有参差,例如某一批货耐用性较差,但随时间增长,现时有关产品的质素已趋于稳定。
范小姐留意到实施法例给客人带来的积极变化,其顾客主要是附近工厦的上班族,也有货仓的体力工作者,大部分人选择堂食,少部分会买外卖回办公室食用,“是有一些客人用不惯新餐具,他们就改为自备刀羹叉,好几个熟客都是这样。”她指,一般工厦都有场所给员工清洗餐具,即使没有条件,一套刀叉占用空间也不大,可用纸巾包好,下班回家再清洗,对生活影响不大。
环保署:满意“走塑”成效? 第二阶段管制视乎替代品情况
对于过去两个月“走塑”成效,黄智华认为相当顺畅,“10月22日适应期完结后,我们走访餐饮业界,发现整体非常配合遵守法规,不少市民也因而建立了自备餐具的习惯。”至于不合规情况,至今环保署共接获62宗相关投诉或举报,查核后有33宗个案确认出现违规,已发出书面警告,要求相关食肆在10个工作日内进行改善,署方会再巡查改善结果。黄智华表示,署方发出警告之前会作数次巡查,针对一些屡劝不改的情况,例如已经巡查三次或以上,食肆仍然派发受管制的即弃塑胶餐具,才会发出书面警告。现时,只有两宗违规个案发现违规情况仍然持续,需发出定额罚款通知书。
展望第二阶段,黄智华认为第一阶段已取得一定成效,现时八成连锁食肆顾客选择不要外卖餐具,有三成食肆甚至不再提供,已初步起到移风易俗的效果,“至于需不需要、或者何时去推动第二阶段管制,就需视乎将来替代产品的成熟程度、科技进度,以及市民和业界的适应程度等。”他指,业界较为关注法例对外卖即弃胶餐盒的管制,政府会持续和业界保持沟通,留意替代产品的研发进度,“这段期间,政府会继续透过宣传教育,鼓励食肆和食客使用可重用餐具。”
(记者:唐文、梁涛/ 拍摄、剪辑:吴超峰)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