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中药检测中心表示,新的检测方法可减低业界的成本和时间,有利中药标准化。
卫生署昨日宣布,辖下的政府中药检测中心就补益类中成药,例如鹿茸丸和补肾丸,成功研发出一套可广泛测试不同处方及剂型中成药的检测方法,检测产品中的人参、补骨脂等的含量。有关检查技术开放给中药业界、检测业界使用,并免费提供培训。
发挥香港科研优势,中药研究取得突破。中药业界人士表示,以往药厂需用数年时间、花费数十万元,自行为每种补益类中成药研制检测方法,现时使用检测中心的方法数月就可完成,检测成本亦可降到两至三万。中药检测中心表示,新技术可协助业界解决中成药检测的难点和痛点,为中成药建立国际认可的质量标准,推进中药标准化及国际化。
任何中成药如要在香港注册,中成药制造商需为其产品进行检测,确保产品符合注册要求的品质标准。本港目前有过百种注册助阳补益类中成药,包括鹿茸丸、补肾丸等,配方和剂型多样,这些产品多数含有人参、补骨脂等成分,但两者在检测时会互相干扰,容易影响检测结果,所以药厂需要为每一种助阳补益类中成药的配方和剂型,逐一“度身订造”品质检测方法。
可广泛测试不同处方及剂型
针对业界的需求,政府中药检测中心用了约一年半时间,研发出一套可以广泛测试不同处方及剂型的助阳补益类中成药的检测方法,可用以检测鹿茸/鹿尾羓丸、补肾丸中的人参和补骨脂。检测过程需先净化样本,再放入分析仪,分离出不同的成分,使用仪器分析是否含有人参和补骨脂,以及其含量。
为满足不同实验室的需求,检测中心同时开发了液相色谱法、液相串联质谱法这两种技术,使用高灵敏度的液相串联质谱法分析,最快25分钟有结果,而成本较低的液相色谱法需时40分钟。
卫生署高级化验师(政府中药检测中心)陈咏娴表示,研发新方法过程经过多番尝试和改良实验条件,包括引入一系列净化程序,以处理不同中成药产品带来的干扰问题。所有检测方法均按照香港实验所认可计划的国际标准进行严格认证,并已通过多家独立实验室的重复性测试,确保科学性、可靠性和实用性。
检测成本及时间大减
中医药业界人士、政府中药检测中心咨询委员会辖下中成药专责小组成员谭国亮表示,在新检测方法出现前,业界就研发工作面对很多困难,每种产品都需独立制定品质检定方法,往往需花费两至三年时间、斥资数十万元。现时化验所只需要参考政府研发的做法,就可为产品做到所要求的鉴别或含量测试目标,节省很多时间或金钱。现时可能几个月就可完成检测,成本可能只需两万至三万元。员工接受培训后,就可以使用有关检测技术,大大降低错误风险。
卫生署助理署长(中医药)方浩澄表示,中心利用先进的研究和科研,研发一系列国际认可的中药产品标准和检测方法,并且透过技术转移给中药业界和检测业界,协助他们提升品质控制,藉此建立香港的中药品牌形象,将香港发展成为中药国际检测和品质中心。
下一步研中药颗粒成分分析
政府中药检测中心自2017年成立以来,已成功研发了四项化学分析方法,先后研发出外用药油、枇杷膏、白凤丸中药材,以及助阳补益类中成药化学指标成分分析方法。政府中药检测中心昨日透露,下一步会进行中药复方颗粒的化学指标成分分析的研究。
香港在中药检测方面取得新突破,助力中医药提升发展水平。
技术转移分享研究成果
政府中药检测中心咨询委员会辖下中成药专责小组召集人黄光辉昨日表示,中心在开展每个研究项目前,都会透过问卷调查方式,咨询委员会和专责小组成员的意见,了解现时本地中药业界在检测中药时面对的困难,从而因应业界的需要,挑选适合的研究题材。
黄光辉说,研究项目期间,检测中心亦会定期向咨询委员会和专责小组报告研究进度,听取成员意见,确保本地中药业界了解项目的进展和内容。中心开发的检测方法,是对应着本港市场的中成药检测中有广泛应用性,或是业界普遍感到困难的技术难题。中心未来会通过技术转移和培训,让业界分享研究成果。
2002年起推行《港标》 已为344种药材制定参考标准
卫生署昨日公布香港中药材标准(《港标》)第十一册,详列14种常用药材的安全和品质的标准,供公众参考。目前,《港标》已为344种药材制定参考标准。卫生署表示,编制《港标》有助推动中药研究,促进本港中药业迈向现代化、国际化,促进中药的国际贸易。
卫生署发言人表示,《港标》载录药材的名称、来源、性状,以及鉴别(包括显微鉴别、薄层色谱鉴别、气相及液相/超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法)、检查、浸出物和含量测定的测试方法。第十一册新增的14种药材包括丁香、明党参、红豆蔻、沙棘、枸杞子、薄荷、没药、紫苏叶、广藿香、茯苓、龙脷叶、银柴胡、苏合香和酸枣仁。
屡获海外权威机构引用
卫生署发言人说,卫生署自2002年开始推行《港标》计划,分阶段为香港常用的中药材制订标准,以确保中药材的安全及品质。经过二十多年发展,《港标》已在不同领域被广为采用,亦是国际认可的参考和依据框架,曾多次被海外权威机构及国际期刊的中药研究文章引用。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