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飞
香港面对地缘政治的急剧转变,已经不能单靠“被动等待”商机上门,而须“主动出击”。据悉,特首李家超将于本月率团出访中东,首度与内地企业代表“并船出海”,不仅体现港府对中东市场潜力的重视,更标志着香港“走出去”策略的新篇章。
过去几年,特首和多位司局长“走出去”已成为新常态。特首李家超自2022年复常后,先后访问泰国APEC及东盟七国;入境处处长2023年更成功说服世界桌球天王奥苏利云来港发展,实现赛事与旅游双赢;上月在浙江行中,特首更促成51项浙港合作,包括无人机低空经济、数字艺术与智能制造等,宁波企业更在港开展试飞,为“低空经济”铺路。这些实例证明“走出去”并非口号,而是可落地的合作模式。
以往特首外访多聚焦推广形象、招商引资,与内地协同仍属零星。这次特首与省市企业家共同出访,正是要在“一国两制”框架下整合内地制造、科技与资源优势,以及香港的专业服务、法治与国际网络,携手进军国际市场。
目前,中东海湾国家正推进经济多元化,急需金融服务、基础建设、智慧城市与绿色能源等方案。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与“超级联系人”,可为当地主权基金与企业提供资产管理、上市融资、风险管理等服务;同时与内地工程、能源与科技企业合作,合力竞标基建和城市更新项目。
事实上,中央早已明确支持香港发展成为“三中心一高地”,即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以及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要实现这些目标,香港必须跳出舒适圈,深化与全球新兴市场的互动。中东地区在区域经济整合、主权基金投资、清真产业等方面潜力巨大,香港既可争取为这些资金提供资产管理平台,也可吸引中东企业来港上市及设立总部。而透过与内地“并船出海”,香港不仅可充当中东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桥梁,也能发挥自身制度优势,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跳板。这正是中央赋予香港“超级联系人”的升级版本。
特首与商经局近年频密访问东盟、南亚、中东等地区,展示出港府“多点部署”的决心。丘应桦更透露,政府将重新检视全球驻外经贸办的资源与职能分配,将重心转向更具增长潜力的地区,减少对传统市场的依赖。例如,香港已与秘鲁、巴林签订投资协定,正与沙特阿拉伯、孟加拉、埃及洽谈类似协议。尽管这些协议不及美欧成熟,但从长远来看更具战略意义,将建构更均衡、多元与韧性的国际经贸网络,成为香港经济稳定的重要支柱。
不过,值得留意的是,香港对中东等新兴市场的了解及配套仍有不足,无论是语言、文化、商业习惯、金融服务设计等方面亦有待提升。因此,政府在“并船出海”的同时,也应投放资源于本地企业“能力建设”,例如加强对中东市场的研究、提供对应语言及法律支援、开设专门的“一带一路”支援基金,帮助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此外,香港还可考虑在中东地区设立更多经贸代表处,深化双边的长期联系与人脉建设,将这次特首外访的短期声势,转化为持久合作的根基。
特首这趟中东之行,不应只视作一次外访行程,而应视作香港推动经济转型、走向世界的战略试金石。期望未来还要更多次、更多层次的“并船出海”,香港才能真正在变局中掌握主动权。
(作者为立法会议员、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教联会副会长)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