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邵家辉
特区政府积极“抢人才”,只用了1年时间,就实现了原定打算用3年才可达成的目标,成绩亮丽,工作备受肯定。按特区政府数字,自2022年底推出一系列积极招揽人才措施后,截至2025年2月,各项人才入境计划共收到45万宗申请,当中超过29万宗获批,约19.6万名人才抵港,部分人才更携同家眷来港落户,有助补充本地人口及人力的缺口。
事实上,相关输入人才的计划容许家眷随行到港生活和就学,是许多人才考虑来港落户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现行安排,获准以受养人身份来港居住的人才子女,可选择入读本港不同资助模式的中小学和幼稚园,亦可以自修报读文凭试,并以本地生身份报读本地大学。
然而,特区政府留意到一些人申请高才通等计划并获批签证后未有来港,但其子女则透过受养人签证以本地生身份报考大学。为回应公众关注,特区政府早前透露正检讨相关签证安排,考虑要求申请人须在港居住一段时间,证明其在港发展,子女才能享有本地生的身份和待遇。
自有关消息传开后,笔者收到不少拟来港的人才及其家眷的来信,他们对特区政府正进行的检讨纷纷表示忧虑,其中有意见认为特区政府若单方面更改政策,是有违当初人才来港时的预期,甚至损害受养人的合法权益。就此,笔者随即分别向劳工及福利局和教育局的高层官员反映他们的关注,并跟相关部门的官员作过深入讨论。
笔者明白特区政府进行是次检讨,是希望获批的人才及其子女早日来港适应本地生活,同时兼顾到本地学生的入学机会。可是,拟来港人才提出申请的时候,特区政府的政策确实容许其作为受养人的子女可享有与本地学生同等的教育权利和资源,未有明确提及相关人士必须在港住满一定年期才可享有该些权益等的条件。
因此,对于该些获批签证的人才及其家庭来说,能够在港享有相关教育权利可说是一个合理期望,而且他们可能已作出若干准备来港的安排,一旦突然被撤销有关权利,一定会令该等家庭大失预算,同时可能对特区政府“抢人才”造成影响。
吸引人才对香港相当重要,拟来港人才的意见亦属合理,当局宜予考虑。日前笔者已去信教育局局长,促请审慎研究,同时建议教育局倘若决定调整相关政策,也宜预先设定一个转制日期,让在此转制日前获批的申请者继续保留有关权利,而转制后申请者则不再获同等待遇,同时做好有关讯息的发布。相信这样会较好地兼顾有关人才家庭的期望与本港市民的关注,合理平衡各方诉求。
(作者系立法会议员)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