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希炜
近年,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特区政府开始重视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建设和新型工业的发展。为了监测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协助特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和检视政策成效,有必要订立一套量度香港工业经济贡献的评估方法。
按发展目标订立准则
对于“工业”的涵盖范围,社会往往误以为等同于制造业,但制造业实际上只是工业的一部分。参考世界各地经验,“工业”一词并无一致的统计标准,但总体来说,大致都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和公用事业。特区政府近年提出推动新型工业化,而“新型工业化”的四个主要特点是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高端化是指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智能化是指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工厂的建设。绿色化是指利用创新技术,推动工业领域节能减排。融合化是指随着信息化与工业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行业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
虽然各地并未明确界定哪些行业属于“新型工业”,并将其涵盖在“工业”统计数字之内,但“新型工业”是香港未来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有需要予以监测。相反,采矿业和公用事业虽然均被涵盖在各地与“工业”相关的统计数字之内,但并非香港需要重点发展和监测的产业。另一方面,自1980年代起,大量香港制造业企业将制造工序外包至内地,并逐步转型成为进出口企业,这些企业实际上是工业价值链中的重要一环。业界普遍认为,“出版及包装活动”应属传统工业。
基于上述考虑,笔者参考《香港标准行业分类2.0版》,并利用统计处提供的相关数据,将香港工业划分为“制造业”、“出版及包装”、“分判制造工序”和“新型工业”四个部分。新型工业主要由“研发、设计、测试及环境工程”、“电脑编程、数据及工业互联网服务”,以及“污水处理、废弃物管理及污染防治活动”所组成。在上述框架下,得出工业于2023年贡献香港约4.4%的本地生产总值,其中制造业1.0%、出版及包装0.2%、分判制造工序1.8%,而新型工业则为1.4%。
值得一提的是,从2000年到2023年,“研发、设计、测试及环境工程”的增加价值从33亿元增至133亿元;“电脑编程、数据及工业互联网服务”的增加价值则从50亿元增至255亿元。尽管如此,两者于2023年仅合共贡献香港1.34%的本地生产总值。随着香港创新科技的加速发展,笔者相信新型工业对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贡献存在广阔的增长空间。
重视生产性服务业
香港作为全球工业价值链的深度参与者,相关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支援本地工业的发展,还助力全球工业的发展。据笔者保守估计,“与工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于2023年贡献香港16.2%的本地生产总值,当中主要由进出口及批发业所组成。以上数字只涵盖直接相关的部分,而国际上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涵盖范围亦没有统一标准。现代经济活动错综复杂,例如一个工业集团可通过设于香港的金融业分公司进行融资。一些观点或会认为上述数字被低估,因为未有涵盖间接支援工业企业的服务业。无论如何,生产性服务业对香港经济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与新型工业相同,应是香港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
(作者系香港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对外事务)、冯国经冯国纶基金经济学教授)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