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香港 / 正文

​何志平:新时代“高层官员责任制”的破与立

行政长官李家超日前表示将审视建立“高层政府官员责任制”,重新审视高层官员问责制的“破”与“立”,香港还需建立一套能适应发展所需的落实、推进与督导机制。公务员团队的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漫长且艰巨的任务,本届特区政府敢于破格创新,迈出重要一步。

文|何志平

行政长官李家超日前表示将审视建立“高层政府官员责任制”,要求部门领导切实履行领导责任,强化责任落实,或对表现不济者考虑冻薪、降级等惩处措施,希望为香港治理体系完善注入新的动力。

香港迈入由治及兴新阶段,审视建立高层官员问责制,积极响应时代需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和严格标准冲破体制机制思维局限,全面提升特区政府管治效能,增强香港竞争力,大力推动香港高水平安全与高质量发展。

高官问责制是政府问责制重要组成部分,推行政府高官问责是当今世界各国行政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其内在逻辑依据和基本模式,都沿着“对谁负责”、“对何事负责”、“由谁负责”、“如何负责”的逻辑主线。香港特区现行政治框架,源自1973年港英政府出台的《麦健时报告书》。该报告着眼于地缘政治和地方管治,将管理权力下放到地方执行单位,立法保障治理规范,实行政治与管治分家。迄今特区政府的架构虽然不时作出调整,但尚未脱离此报告的设计。

改革稳妥有序 强化管治效能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原则。特区政府行政仍沿袭港英时期政治制度和程序,行政架构从高官到一般公务员全体留任,只是行政长官取代了英国港督,行政长官委任行政会议取代港督委任行政局。由于所有特区政府高级官员都来自公务员,有权无责,不用为政策失误乃至平庸表现承担政治责任,导致政令不畅、效率低下、内耗增多、施政困难等乱象。

2002年,时任行政长官推行高官问责制,将三司司长以及全部政策局局长与公务员系统分开,全部列入问责范围。这些主要官员不再是公务员,而是以合约形式聘用,由行政长官挑选、提名,中央进行政治任命;并在任期内,各自直接向行政长官负责,且需为政策成败及社会舆情承担政治责任。

2022年,本届行政长官在原有政府框架上,将2008年“三司十二局”、2015年“三司十三局”扩大至“三司三副司十五局”,部门分工职责更为明晰精细。这几年特区政府在维护国家安全、完善治理体系等方面实施一系列举措,积极稳妥有序,从香港国安法落地实施,到深入贯彻“爱国者治港”,再到严格执行公务员及议员宣誓制度,都彰显了香港特区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努力提升行政机构和公务员队伍的执行力,增强特区政府管治效能。

破除固化思维 激发责任担当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复杂多变,香港机遇与风险并存。从社会结构而言,人口老化、青年发展等问题不断叠加;在竞争方面,香港既面对内地城市飞速发展的挑战,更面临外围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的风险。此时优化高层官员问责制,推进制度性改革、完善特区政府的治理架构,可谓恰逢其时。

首先,当前香港公务员团队虽是一个整体管理较为规范、个人操守比较廉洁、强调注重服务精神的管治队伍,但在新时期处理全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挑战时,有些人不能与时俱进,仍本着“边界清晰、中规中矩、不做不错”的固化思维,跟不上社会发展需要。特区政府必须要以先查责任问题、再采取纪律处分等具体可衡量的方式,激发部门领导的责任感和担当,提高团队工作积极主动性和效率。

其次,自2002年香港高官问责制出台后,各局公务员最高职位为常任秘书长,职责是带领属下公务员执行问责局长制定的政策。尽管高官问责制被视为行政长官加强了对公务员队伍的领导和管理,但事实上,公务员聘任、考核、晋升、奖惩等环节通常由各局常任秘书长、公务员事务局及相关咨询机构所决定,同时人事管理权也归属于各常任秘书长,常任秘书长及公务员队伍在过往可维持所谓“政治中立”,不受行政长官改选及特区政府换届影响。

因此单枪匹马“空降”、非公务员系统出身的问责局长,一不熟悉特区政府内部运作,二没人事掌控权,在工作过程难免受掣肘,消耗不少精力。

行政长官提倡革新,认为尽管公务员聘任制度与政治任命的司局长存在差异,但“责任制”不可或缺。新制度与现行公务员评核制度结合,相信有助加强特区政府管理效能,有利于上下团结、思想一致。

重新审视高层官员问责制的“破”与“立”,香港还需建立一套能适应发展所需的落实、推进与督导机制。公务员团队的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漫长且艰巨的任务,本届特区政府敢于破格创新,迈出重要一步。

责任编辑:马欣
延伸阅读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

李家超邀社区客厅家庭礼宾府开派对 共度温馨圣诞

日媒:丰田决定在上海建厂 生产100%电动汽车

全球南方9国明年正式成为金砖伙伴国

李家超分享礼宾府圣诞装饰 祝愿平安喜乐

香港国安处通缉钟剑华等6人 悬赏100万

邓炳强:将向法庭申请没收许智峰犯罪得益 市民不应与潜逃者有任何金钱瓜葛

苏州辟谣大量外企撤离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