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北京“两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北京自贸试验区)建设五周年自贸试验区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发布会现场,北京各重点区域亮出五年来发展“成绩单”:制度创新硕果累累,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加速构建,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动能澎湃,共同描绘出首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图景。
其中,海淀区作为“科技制成”,率先打造北京最大单体智算集群,建设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通州区实现京津冀共计超万项政务服务事项跨省市通办;昌平区聚焦医药健康领域,闯出多个“全国首家”。
7月3日,北京“两区”建设五周年自贸试验区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北京市商务局供图
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首创性成果
五年来,北京自贸试验区七大组团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引擎,形成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首创性成果。
海淀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崔瑛介绍,海淀区作为科技创新高地,五年来累计形成98项制度创新案例,4项全国推广。中关村综保区实现“当年验收、当年开关”,成为全国首家以“保税研发”为核心功能的综合保税区,首创“3+1”智慧监管模式,“创新自贸”“数智自贸”品牌效应显著。
昌平区聚焦医药健康领域,闯出多个“全国首家”——国际研究型医院落成启用、完成首例去中心化临床试验(DCT)试点任务、组建首支“人遗专员”队伍。昌平区委常委,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柳强介绍,在合成生物制造领域,微元合成全球首创“一步发酵法生物合成工艺”生产的阿洛酮糖获批上市;在金融领域,依托全国首家认股权综合服务平台,创新探索“投贷联动-见投即贷”模式。
北京经开区(亦庄组团)在多个前沿领域实现“从0到1”突破。经开区推出全国首批数据跨境负面清单,助力拜耳医药核心数据合规出境;获批全国首个外资企业干细胞及基因诊断技术研发经营资质;建成全国首个人工智能数据训练基地和首个人工智能监管沙盒试点;打造全国首个商业航天科研生产基地“北京火箭街区”。
通州区聚焦制度创新,总结形成国家级案例7项、市级案例11项。推动全国首个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试点、全国首批股权信托财产登记案例落地。在政务服务领域,通州创新“自贸通办”模式,推动北京8869项政务服务事项和301项便民服务事项,河北省4744项、天津市780项政务服务事项跨省市通办,构建区域协同新样板。
开放能级提升,外资集聚效应加速显现
依托空港优势和特色产业,顺义区、大兴区、朝阳区着力打造链接全球的开放枢纽,外资外贸不断增长。
顺义区依托首都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及天竺综保区,空港特色突出。顺义区副区长周鑫在发布会上介绍,顺义区五年累计入库“两区”项目2180个,在全市7个组团中排名第一。天竺综保区打造罕见病药品保障先行区,2024年罕见病药品进口规模占全国四成以上,全国综保区绩效评估位列第二。中德产业园作为国家级对德合作园区,集聚奔驰、宝马等120余家优质德企,年产业规模400亿元。
大兴区作为全国唯一拥有两省市自贸试验区政策的区域(河北自贸大兴机场片区、北京自贸高端产业片区),双自贸区累计引入市场主体7800余家,注册资本超1300亿元,外资企业360多家。大兴机场综保区成为北京关区跨境电商新业态模式最丰富区域,2024年综保区北京区域保税进出口35.5亿元,同比增长3倍。数据跨境流动试点成效突出,全国首创外企数据出境“绿色通道”和自贸区数据出境“负面清单”,建成“两中心一平台”保障体系,服务9省市85家企业,并启动国际数据口岸建设。
朝阳区立足国际化定位,成为外资“强磁场”。五年间,CBD功能区新设企业近6万家,聚集外资机构超1万家,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22家,占全市近一半。金融领域汇聚六大外资法人银行、四大国际证交所北京代表处等顶尖机构;专业服务业聚集,法律服务机构占全市超30%。此外,朝阳成功落地全国首家外商独资新设证券公司渣打证券,设立北京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实体平台,吸引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在京设代表处。
新质生产力加速成长,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
科技创新与绿色转型成为“两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海淀区、通州区、昌平区等着力培育面向未来的新动能。
海淀区是“科技之城”,2024年GDP达1.29万亿元,占全市1/4。人工智能产业独树一帜,聚集相关企业超1900家,通过备案的大模型有89款,占全国20%、全市近70%,构建“1(AI)+X(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1(科技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率先打造北京最大单体智算集群,建设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汇聚超180个高质量数据集。
通州区着力打造“绿色自贸”“创意自贸”“协同自贸”品牌。通州区支持北京绿交所参与制定国家标准;截至6月底,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额破1.8亿元;落地全国首笔“碳e贷”等创新产品,全区绿色信贷余额超557亿元;印发ESG试点方案,搭建“中国企业绿色发展社会贡献数据平台”,探索开展绿色价格认证研究工作。此外,通州区引入北建院、黑油数字等项目,建成北京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在京津冀协同深化方面,通州在政务、税务、医疗、市场监管等领域实现深度共建共享。
昌平区紧扣“生命谷”建设,构建“投资+临床+孵化+园区”四位一体生态圈。园区集聚昌平实验室等10余家高水平研发机构和300多名高层次人才,累计获批1类创新药11个,在研在审82个;获批创新医疗器械32个,占全国近10%。以诺华制药、诺和诺德等全球500强企业为龙头,聚集医药健康领域企业2000余家,带动全区医药健康产业收入破千亿元。
深耕试验田,打造新高地
站在五周年的新起点上,各区明确了下一阶段深化“两区”建设、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的路线图。
面向未来,昌平区深耕医药健康改革“试验田”,打造合成生物与美丽健康产业开放创新高地。大兴区持续推动数据跨境流动的先行先试,结合国际数据口岸核心枢纽能力建设,探索更优数据跨境管理机制。
通州区聚焦绿色金融、ESG、数字经济等赛道,开展首创性、集成式创新,打造国内外知名的开放新高地。顺义区围绕航空服务、医药健康、商务会展等优势产业开展全链条政策创新,推动智慧口岸建设,强化“便利自贸”品牌。
朝阳区将深入推进制度型开放,在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取得更大突破。北京经开区将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精尖产业主阵地和科技创新示范区。
海淀区将加速中关村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创芯引领计划”,布局商业航天,升级科技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算力支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新京报记者 王景曦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