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汇报记者 丁宁)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将于7月24日在香港全线公映,该片日前在香港举行了首映礼。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特殊时刻上映,《里斯本丸沉没》的意义更加凸显—它提醒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反思战争从未真正远离人类。而影片背后,是制片人兼导演方励跨越国界、深入历史尘埃的执着追寻。公映前夕,香港文汇报记者专访方励,听他讲述影片幕后的故事。
当被问及为何拍摄这部关于二战沉船的纪录片,导演方励说︰“我与里斯本丸的故事始于2014年。”彼时,他正以故事片制片人的身份活跃于影坛,偶然从一位船长口中听到了关于这艘二战沉船的传说。带着一丝好奇,他在结束电影《后会无期》的拍摄后向当地朋友求证,得到的答覆是“确有其事”。在网络上搜索后,方励看到了托尼·班纳姆的原著《里斯本丸沉没︰英国被遗忘的战时悲剧》,一段尘封的历史逐渐浮现于眼前。
1942年,日本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征用货轮里斯本丸运送1,800余名英军战俘,从香港前往日本本土做苦力。1942年10月1日,该船航行至中国浙江舟山群岛附近海域时,被美军潜艇“鲈鱼号”误判为日军军舰而发射鱼雷击中。日军起初封锁船舱,导致大量战俘溺亡,后因船体严重进水被迫转移部分战俘,最终船只沉没。沉船后,舟山群岛的东极岛渔民冒险出海,救起300多名落水战俘。日军随后登岛搜捕,多数获救战俘仍被押送至日本劳役。因战时信息封锁,事件的真相长期被掩埋,中国渔民的英勇行为亦鲜被提及,直至近年才逐渐被重新挖掘。
《里斯本丸沉没》导演方励。香港文汇报记者丁宁 摄
父爱深切共鸣成为情感驱动
2016年,方励曾抽出一个空档,组织了一支十几人的队伍投入搜寻沉船遗迹,但因为日军记录的错误坐标而失败。2017年,方励带着更先进的装备重返现场,并邀请两家电视台同行,终于成功验证并定位了沉船。
然而,真正点燃方励创作火焰的,并非仅仅是沉船的发现。在2017年9月9日下午,当方励撤离海面,站在甲板上,海风拂面,夕阳西下,一个强烈的感受击中了他——他意识到脚下冰冷的海水中,沉睡着828个被遗忘的年轻生命。那年方励的儿子22岁,作为一个父亲,他无法不联想到这些与儿子同龄的年轻人,万里迢迢途经中国却葬身海底。“这些人值得被知道,值得被记住。”这份源于父爱的深切共鸣,成为他创作最原始的情感驱动力。
紧迫感随之而来。回到舟山岛后,方励得知当年参与救援、唯一健在的中国渔民林阿根老人已94岁高龄,记忆模糊。更令他揪心的是,当时全球仅存两位里斯本丸事件的亲历老兵,其中一位是时年98岁的丹尼斯·莫利。方励意识到,“再不行动,就可能永远失去(这些见证者)了!”刻不容缓,他决定自己扛起这份责任。
英国登报寻找遇难者家属
2018年初,方励亲自飞赴英国,并邀请了一位军事顾问帮助建立与遇难者家属联系的桥梁。春节后,团队开始了密集的家属群访。采访过程彻底改变了方励的想法,每天沉浸在泪水中,方励听着一个个心碎动容、充满无尽等待与思念的故事,他深受震撼:“这是我们编剧写不出来的细节,演员也演不出来的情感。”他本能地意识到,这些真实的情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值得分享。
但挑战在于,方励团队掌握的家属名单仅有20多家,与遇难者的庞大规模相去甚远。方励决定在英国主流报纸(《星期日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卫报》)上刊登寻人广告,目标锁定习惯读报的老年群体。广告引发了强烈反响,BBC等媒体跟进报道,全球直播。信息迅速扩散,家属联系方式如雪片般飞来,最终联系上的家属数量激增至380多家。更令人惊喜的是,他们竟然在加拿大找到了一位仍然健在的幸存老兵威廉·班尼菲尔德。这些珍贵人物的出现,让方励彻底明白,这部作品已超越一项普通的“任务”,成为他无法推卸的使命,他毅然决定走上这条叩问历史与寻找真相之路。
方励说︰“在众多证言中,曾有3位亲历者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一位是林阿根老人——这位朴实的中国渔民参与了当年对英军的营救,他以云淡风轻的态度讲述着当年的救援。在林阿根老人的口中,救助海里那么多生命是‘很自然’、‘应该做的事’。在当时极度穷困的条件下,渔民们倾其所有救助落水者,并拿出珍贵口粮分享给他们的义举,深深触动了我。另一位则是现居加拿大的老兵威廉·班尼菲尔德,讲述痛苦过往时,他的手会颤抖,但他选择以乐观豁达面对未来,拒绝活在过去的苦痛中。他对中国人民的感激溢于言表,反覆强调:‘没有中国人民冒着生命危险相救,就没有我们一家人的今天’。”
还有一位是丹尼斯·莫利,这位英国老兵最初不愿提及往事。直到方励拿出他当年在香港与战友的合影,才触动他打开心扉。丹尼斯·莫利对方励说:“中国人民救下的何止384人?他们不停火,死的人会更多,可能超过‘铁达尼号’!”虽年近百岁,丹尼斯·莫利内心对渔民的感激之情依然炽热。他提到自己在冰冷的海水中目睹战友尸体时心已变硬,没想到中国人出现了。方励向他承诺“我会告诉全世界你们想说什么”,最终给了他倾诉的动力。
威廉·班尼菲尔德还向方励讲述了一段未被收入影片的惨烈历史:在香港赤柱半岛的圣士提反书院,曾发生日军大屠杀。他亲耳听到了山上传来的惨叫声。方励在香港调查时也了解到这段历史:1941年12月25日英军投降令传达不畅,书院26日清晨被攻陷,作为战地医院,这里惨遭屠戮,75人被杀,医护人员被轮奸,院长夫人因阻止暴行被砍头……这段历史被安葬在赤柱军人坟场一个特殊的群葬墓中,成为战争残酷的无声见证。
展现跨越国界的人性光辉
影片的核心之一,是当地渔民在巨大风险下对英军战俘的英勇救援。方励强调,人类对生命的珍视是共通的。渔民秉承着“跑海人”的优良传统:在海上看见生命遇险必伸援手。这种在极端环境下展现的朴素善良,不分国别、文化、种族,闪耀着普世的人性光辉,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体现。
方励提及,影片上映后,特别是在2024年6月,中国驻英大使馆资助了6位英军战俘后人(另有10位自费)共16人访问上海。在首映礼红毯上,方励特意安排被救英军士兵的儿子与一位渔民后代并肩而行。两位同龄人站在一起,象征着父辈在海上那次改变命运的相遇——一位的父亲救了8位英军,另一位父亲的父亲被渔民救起。被救英军的后代在现场动情地说:“没有他爸爸(指渔民),就没有我。”这跨越时空的握手,正是对人性互助精神最有力的传承。方励说自己也常收到英国观众,尤其是老太太们的拥抱和感谢:“你是我们的天使。”他认为,当年的中国老百姓是拯救生命的天使,而他们这群电影人则是挽救历史的天使,传递的都是人间大义。
“望能更珍惜亲人、家庭与和平”
影片涉及中、英、日、美4个国家。方励强调创作初衷非常朴素:实现遇难者家属的心愿,纪念亡魂,铭记当年渔民的英勇壮举,还原被遗忘80年的历史。方励表示自己并非刻意宣扬中国渔民的英勇或日军的暴行,而是呈现真相与事实。2025年1月23日,影片在英国驻中国大使馆放映,日本驻华武官观看后发来短信,表示虽然知道涉及战争暴行仍决定前来,认为影片传递了“真相即真相,历史即历史,希望不再有战争”的信息。方励说︰“我最希望的就是观众看完电影后能更珍惜亲人、家庭与和平。”
方励表示︰“《里斯本丸沉没》对英军后代的影响是巨大的。许多人终于知道了父辈确切的遇难地点和经过,理解了父辈为何承受如此深重的战后创伤,并对中国人民的恩情心怀感恩。”方励曾收到超过150封家属的感谢信,他们的情感在看完这部影片后得到了落地和疗愈。
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特殊时刻上映,《里斯本丸沉没》的意义更加凸显——它提醒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反思战争从未真正远离人类。方励表示︰“影片的力量源于真实,经得起任何细节的推敲。”他视自己为历史的接力者:托尼·班纳姆调查了历史,而他挖掘了历史中的人的故事。他说︰“现在,媒体和观众是第三棒,共同传播这个关于人性、和平的故事。”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