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香港基金《晚期照顾政策研究报告》发布会。(左起)团结香港基金研究员杨乐思,团结香港基金副总裁 叶文祺,行政会议非官守议员林正财,团结香港基金总裁李正仪,招商局慈善基金会高级主管邓晓琳,团结香港基金医疗及社会创新研究主管周嘉俊,团结香港基金研究员莫诗颖。(香港文汇报记者万霜灵 摄)
随着香港人口迅速老化,完善晚期照顾的迫切性愈见显著。团结香港基金今日(10日)发表题为《晚期照顾心连心 以人为本共同行》的晚期照顾研究报告,就改善香港的晚期照顾政策提出五大建议,包括强化预设照顾计划发展;完善配套服务及行政流程以促进“在居处离世”等,推动香港发展更全面、以人为本的晚期照顾,满足香港人口老化带来的多元需求。
报告指出,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预计将由2025年的23.6%,增至2045年33.1%,而8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亦将由3.3%升至8.6%,是上升幅度最大的年龄组别。此人口结构变化促使香港必须针对晚期病人最后阶段的照顾需求,制定全面及具同理心的照顾政策,让晚期病人能活得更有尊严。报告又指,约90%香港市民希望在熟悉环境中度过生命最后阶段,而把护理需求从医院转移至社区正符合他们的意愿,并有望为医疗系统节省每名病人逾9万港元费用。
团结香港基金总裁李正仪表示,晚期照顾不仅是医疗服的一环,更是对病人尊严与生活质素的全面守护。报告提出的建议旨在通过系统性改革,建立一个以人为本的晚期照顾系统,让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仍能得到温暖与有尊严的陪伴。
团结香港基金就应对晚期照顾需求提出五大建议,包括
强化预设照顾计划发展
基金会建议香港应制定标准化“预设照顾计划框架”,积极纳入家庭参与并统一医疗和社福服务的预设照顾计划讨论范围,同时明确界定专业人员的角色,透过专业培训赋权护士、社工和其他非医疗人员等,促进预设照顾计划以至晚期照顾的讨论;并建议于“医健通”建立预设照顾计划的上传及共享途径,实现跨机构共享实时资料。
透过三层教育策略优化生死教育
推行三层教育策略,涵盖学校、社区及专业人士,透过设立网上教案分享平台、推动跨界公众教育计划、加强大学及专业机构培训,提升社会对死亡及临终议题的理解与接纳,改善晚期照顾服务臂素。
透过医社协作平台 促进晚期照顾协作
建议政府建立互通医社协作平台,与“医健通+”整合,允许多方提供讯息,包括医疗历史、预设照顾计划文件、个人照顾计划及照顾者对患者日常生活的观察等,促成医疗与社会照顾的跨界别纪录共享。平台亦应设立具转介功能的医疗及社会照顾服务数据库,并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透过平台进一步优化资源分配,并制定数据为本的政策,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和品质。
策略性提升乐龄科技应用
建议政府应考虑与一站式乐龄科技服务平台合作,于医院及社区推行针对性推广计划,例如把乐科技推广融入常规护理,提升市民认知、服务可及性和使用率,而改善晚期病人及照顾者的照顾质素和生活质素。
完善配套服务及行政流程 以促进“在居处离世”
政府建立分级服务模式,加强发展社区晚期照顾服务,并加强基医疗培训、扩大纾缓治疗网络及更新专业人员名册,让适合的晚期病人留在社区接受服务,支持在居处离世的选择。而政府应扩展公众房服务以配合在居处世的发展。政府亦应完善安老院舍设施和简化死亡登记程序,推动电子化及数码整合,为在居处离世营造有利条件。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