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首页要闻 / 正文

万志宏:改革小学科学科 培育新质人才

2023年11月,特区政府颁布了《科学(小一至小六)课程框架(拟定稿)》,标志着香港基础教育迎来重要转折点。这一改革不仅是对传统科学课程的优化升级,更是在国家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回应香港社会对创新型、复合型新质人才的迫切需求。

文|万志宏

2023年11月,特区政府颁布了《科学(小一至小六)课程框架(拟定稿)》,标志着香港基础教育迎来重要转折点。这一改革不仅是对传统科学课程的优化升级,更是在国家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回应香港社会对创新型、复合型新质人才的迫切需求。经过19个月的持续推进,2025年6月23日出台的《科学教育学习领域·科学(小一至小六)课程指引》进一步细化了实施方案,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明确路径。从整体上看,相对于课程框架,新课程指引更加突出体现了“新质课程培育新质人才”这一时代呼唤。

202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新质生产力理念。新质生产力强调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2024年,“新质经济”正式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国家战略。与传统经济模式不同,新质经济以科技创新、数码智慧和绿色转型为核心动力,这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要求:具备跨界创新能力、数码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三维素质。

系统回应新质经济时代需求

新质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体系从理念到实践的全面革新。香港小学新科学课程改革正是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系统地回应了新质经济的时代需求。

首先,课程构建了多层次的跨学科学习体系,以培养学生的跨界创新能力。创新往往诞生于学科交叉地带,新课程通过强调科学的统一概念(如系统、变化、模型等),说明学生需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时,科学探究和工程设计实现更加情景化的跨学科学习,助力培养学生跨界创新能力。例如,在探究“气候变化”主题时,学生不仅学习环境科学知识,还需运用数学建模分析资料,通过工程设计提出解决方案。这种情景化的跨学科学习,为学生未来解决复杂问题奠定了思维基础。

其次,课程正面回应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角色,以提升学生的数码素养。在科技发展迅猛的今天,回避技术已不切实际。新课程明确将人工智能纳入教学场景,例如利用AI工具辅助科学实验设计或资料分析,同时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这种开放而审慎的态度,既解除了家长对技术滥用的担忧,也为学生适应数字化未来做好准备。

此外,课程将环境意识与爱国教育相结合,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新质人才不仅需要技能,更需要价值观引领。课程通过探讨全球变暖、可再生能源等议题,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同时融入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如四大发明)和现代航天、基建等国家重大工程案例,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这种双重价值观教育,契合了新质经济对“精神丰足”的追求。

最后,课程通过多元评估制度促进培养新质人才目标的实现。传统的纸笔考试难以衡量创新能力或责任感,因此新课程明确规定了进展、实作评估的比重:低年级(小一、小二)占比100%,中年级(小三、小四)占比40%至60%,高年级(小五、小六)占比20%。这种变革鼓励教师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而非仅聚焦知识点记忆,同时兼顾了小学呈分公平性的要求。

激发下一代创新整合能力

这次课程改革展现出高效务实的特点。教育局在启动改革之初便设立“小学科学教师培训基地”,为在职教师提供系统化专业发展支援。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23年新课程正式实施之前,优质教育基金已资助香港教育大学开发面向中小学的工程设计线上学习平台,这一前瞻性举措不仅助力教师顺利过渡,更使该平台获得内地和海外教育界的广泛认可,将在芬兰、澳洲等地开展试点应用。这项教育改革必将为香港社会带来全方位的积极影响。

从人才培养维度来看,正如梁启超所言“少年强则国强”,这次改革以培养新质人才为目标,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计,着重提升学生的跨界创新能力、数码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这一战略布局将为香港培育更多具备系统思维和创新整合能力的未来栋梁。

在社会文化层面,香港由于历史原因,目前主体上依然是一个商业社会,这种经济形态更容易产生投机、短期逐利的价值取向。随着新质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和创新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将逐步形成崇尚实干、鼓励创新、重视协作的新风尚,这种良性生态将为香港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坚实支撑。

就国家发展战略而言,香港作为国际化的金融与科技枢纽,通过培养符合新质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将更好地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教育创新不仅助力香港在国家从“制造大国”向“创新强国”的转型中发挥独特作用,更将在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作出重要贡献。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香港新科学课程的改革实践,正是教育工作者在时代浪潮中的淘金之旅。通过精心设计的跨学科课程、与时俱进的数码素养培养、扎根家国的价值观塑造,这场改革终将在教育的长河中淘炼出新时代最珍贵的“真金”,即是兼具创新精神、科技素养和家国情怀的新质人才。这不仅为香港的未来发展奠下了人才基石,更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持久动力,让东方之珠在新的历史方位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者系香港教育大学副教授、东亚科学教育协会理事长)

责任编辑:马欣
延伸阅读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

李家超邀社区客厅家庭礼宾府开派对 共度温馨圣诞

日媒:丰田决定在上海建厂 生产100%电动汽车

全球南方9国明年正式成为金砖伙伴国

李家超分享礼宾府圣诞装饰 祝愿平安喜乐

香港国安处通缉钟剑华等6人 悬赏100万

邓炳强:将向法庭申请没收许智峰犯罪得益 市民不应与潜逃者有任何金钱瓜葛

苏州辟谣大量外企撤离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