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首页要闻 / 正文

何志平:迎接“十五五”机遇 特区管治要破旧立新

香港问题既是经济民生问题,也是社会制度改革问题。香港需要进行革新,以解决社会民生为第一要务,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己任,才可更抓得住国家“十五五”规划的机遇,创造红利。

文|何志平

国务院新闻办7月9日宣布,国家“十四五”规划在劳动生产率、研发投入、城镇化、人均预期寿命、粮食产量、综合能源等方面的数字,都符合或超过预期。中国已成为世界发展最稳定、最可靠、最积极的力量。香港在“十四五”规划期间,也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成就同样令人瞩目。可是,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香港机遇与挑战并存,未来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积极改革,同时化危为机,响应国家“十五五”规划的号召,实现新飞跃。

“十四五”规划首次为香港确立“八大中心”定位,除继续支持香港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外,更首次提出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亚太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及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这些多元定位既凸显香港的独特优势,亦为香港发展多元产业、经济升级转型指明路向,提供广阔空间。未来香港在“十五五”规划中须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发挥香港所长、服务国家所需。

完善国安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落实“爱国者治港”后,香港面临的政治性、安全性深层次结构问题已得到基本解决,特区政府现在可以聚焦处理各类经济民生,包括收入、就业、住房、教育、养老等方面的问题。

创新施政改善民生

香港在1997年回归祖国后,特区政府行政仍然沿袭港英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程序,行政架构从主要官员到一般公务员都全体留任,只有行政长官取代了港督,以及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取代港督会同行政局。事实上,现行特区政府政治架构是源自1973年港英政府的《麦健时报告书》,迄今虽然不时作出调整,但尚未脱离此报告设计,一方面造成政治架构上的互相牵制,施政困难;另一方面特区施政受“小政府大市场”思维影响,在新时代应付全新的经济、政治、社会问题挑战时,不时遇上阻碍。

故此,香港问题既是经济民生问题,也是社会制度改革问题。香港需要进行革新,以解决社会民生为第一要务,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己任,才可更抓得住国家“十五五”规划的机遇,创造红利。

其一,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爱国治港者。培养一批有远见、有担当的香港政治人才,是治港兴港的根本。着眼未来,特区政府以及各个爱国政党社团须从爱国爱港优秀年轻人当中,选拔和培养新一代政治家,推动香港政治生态改革。

其二,加强人心回归是治港兴港的重要前提。香港在大力推动国民教育的同时,还要重视思想与社会舆论建设。一是要“归宗”,香港文化要追溯回中华价值的本源和岭南传统;二是香港现代建设要“化夷为华,洋为中用”,成为中国现代文明一部分;三是“归心”,香港要担当中华文化的窗口,积极推广中华文化。

其三,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是治港兴港的必由之路。“一国两制”是香港的最大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实施是香港新的重大机遇。回顾香港经济发展史,产业转型一直是推动经济繁荣的关键。港人总能凭借灵活的市场适应力,以及坚韧不拔、团结奋斗的狮子山精神,成功将挑战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香港作为大湾区枢纽,可同步对接内地供应链与全球市场,共同拓展“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市场;法治环境与国际化人才既和发达国家的法律和市场体系相衔接,吸引内地企业通过香港走出去,又可把国际资本引入内地;科技革命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赋能香港开拓创新经济;安全效应升级,港币和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奠定香港离岸人民币中心的独特地位。香港不仅拥有自由的商贸空间,资金自由流通,为全球资金提供一个透明、成熟、与美元挂钩的国际交易平台,以及稳定的国际规则对接窗口,更有完善的国家安全法治体制,为国家政治安全、金融安全以及经济安全,筑牢安全底线。

重构治理主体

其四,继续推动各部门制度改革是香港实现新飞跃的关键。香港必须坚持、强化“爱国者治港”原则,要善于斗争,敢于斗争,确保治理方向,重构治理主体,回归“一国两制”初心。香港可以学习新加坡公务员重新考核再录用、优化土地利用、构建良性循环等机制,打破不合理的利益格局与不合时宜的体制延伸,平衡繁荣稳定与社会公平透明,保障香港长期竞争力。

责任编辑:马欣
延伸阅读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

李家超邀社区客厅家庭礼宾府开派对 共度温馨圣诞

日媒:丰田决定在上海建厂 生产100%电动汽车

全球南方9国明年正式成为金砖伙伴国

李家超分享礼宾府圣诞装饰 祝愿平安喜乐

香港国安处通缉钟剑华等6人 悬赏100万

邓炳强:将向法庭申请没收许智峰犯罪得益 市民不应与潜逃者有任何金钱瓜葛

苏州辟谣大量外企撤离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