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左至右分别为医管局总项目经理(工程)源柏梁、医管局行政总裁高拔升、医管局总药剂师崔俊明。(大公文汇全媒体记者 麦钧杰 摄)
(大公文汇全媒体实习记者 刘鸿霖)医院管理局(医管局)于上周三(16日)举行“精准投放资源 提升效能效益”记者会,介绍透过程序优化及科技应用等提升服务质数与效能,并透露相关举措已累计节省超过10亿元公帑。
AI助力智慧医疗
医管局行政总裁高拔升表示,局方正积极发展人工智能(AI)驱动的智慧医疗,已推行多项相关项目。他举例,去年研发的“Smart ASP”系统可协助医生合理使用强效抗生素;AI还能生成八成医疗报告,较传统方式节省约四成文书时间及三分之一工作量;临床应用上,AI预警系统可及早识别高危病人,缩短住院日数并提升治疗效率。他强调,AI报告均经负责人监察签署以确保准确,且项目使用内部资源,无私隐外泄风险。
采购方面,高拔升指2023/24年度仪器及维修开支约57亿元,透过拓展供应商促进竞争、统一采购实现规模效益及标准化产品规格,开支可降低至少10%。他提到,疫情期间发现多款内地仪器具品质及性价比优势,未来使用比例将逐步增加,选择以临床需求和适用性为首要考量,不论产地。
多元引药促竞争
在政府支持下,本港药物供应的品质与数量显著提升。医管局总药剂师崔俊明介绍,新设立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所可统筹临床试验资源并推动湾区合作。此外,医管局提前在药物早期研发阶段就与药厂接触,并采用“1+”机制优化新药审批,其中治疗严重或罕见疾病的新药只需一个参考药物监管机构注册许可,结合本地专家经验即可在港注册,加速新药落地香港。
为降低药价,医管局成立成本评估小组,参考内地医保价格议价,成功促使七成药厂同意降价,平均减幅达20%。同时,通过扩大非原厂药竞争,药物采购招标数量由1200种增至1400种,积极开拓非原厂药,并吸引国际药厂来港注册。
崔俊明强调,所有药物均接受持续使用评估以确保成本效益,节省的药价资金将循环用于购入新药,优先惠及癌症与罕见病患者,力求让病人更快获得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的治疗,也巩固本港药物供应链的韧性。
新能源新科技减能耗
医管局总项目经理(工程)源柏梁表示,公立医院24小时运作,用电量占全港3%。局方近年以新科技打造“绿色医院”,2023年全港公立医院节省7%能耗,超越原定5%节能目标。
在引入新科技方面,源柏梁介绍了沼气发电、高效太阳能板、AI优化制冷系统和氢燃料电池发电等技术应用。此外,医院持续更换高效冷机组与LED灯,并优化机电设施效能。除硬件升级,医管局还积极推动节能文化,举办活动鼓励员工关闭非必要设备。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