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资讯 / 正文

《非遗里的中国》:读懂黑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传承

​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文化和旅游部共同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黑龙江篇,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该节目延续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核心理念,深入这片丰饶的黑土地,编织出一幅多民族智慧交融共生、古老技艺焕发新生的壮丽图景。

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文化和旅游部共同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黑龙江篇,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该节目延续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核心理念,深入这片丰饶的黑土地,编织出一幅多民族智慧交融共生、古老技艺焕发新生的壮丽图景。

花棍舞、扭秧歌、唱伊玛堪、体验叉草球……《非遗里的中国》黑龙江篇于同江三江口广场拉开序幕。总台主持人龙洋、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与演员、歌手许魏洲,漫步特色非遗街区,沉浸式领略龙江绝技——他们互动学技艺、品地道美食,带领观众以独特视角遍览这片土地的非遗风情。

一、走出影棚,非遗于天地间“在场”

《非遗里的中国》黑龙江篇创新性地将城市广场转化为展现非遗的“活态舞台”。在黑龙江篇中,节目组匠心独具地选择了同江三江口广场作为核心录制场景。三江口广场不仅是赫哲等少数民族世代渔猎生息的起点,更是江河文明的重要交汇点,在此演绎花棍舞、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历史的风似乎就迎面拂过镜头。

这种“在地展演”的方式,让传承人站在孕育技艺的原生土壤上,嘉宾融入真实的生活氛围中互动体验。观众不再是远离舞台的旁观者,而是随着镜头踏入江畔微风、街巷喧闹之中,沉浸式感知非遗的脉搏如何在日常空间跳动——这便是走出方寸影棚,归于广袤天地所带来的无可替代的“在场感”与生命力。

二、烟火人间,非遗在生活沃土中绽放

《非遗里的中国》黑龙江篇让我们深刻感受到:非遗绝非悬浮的技艺,它深深植根于生活,是劳动人民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与生活中沉淀的智慧结晶。

我们熟悉的东北传统大秧歌,其传承人87岁高龄的乔良便是最好的例证。她从生活沃土中汲取灵感七十载,将原本朴素的四角小方巾,一步步创新为舞台上翻飞的多层渐变手绢,赋予古老秧歌新的视觉表达。更可贵的是,面对这门以人际传播为主的民间艺术,她首次系统整理其“艮在脚下脚下生风”、“扭在腰上腰上有韵”、“活在腕上花不离身”的韵律精髓,编写了东北秧歌教材,填补了黑土地汉族民间舞蹈教材的空白。

主持人与嘉宾们亲手烤制赫哲族的塔拉哈,品尝“三花五罗十八子”的赫哲全鱼宴;哈尔滨红肠的醇厚熏香、齐齐哈尔烤肉的诱人滋味、玫瑰锅包肉的甜蜜情韵,乃至油炸冰棍的奇思妙想……这些令人垂涎的龙江风味,无一不是黑土地上的人们,在时光流转中用双手创造的生存之智与生活之美。它们是最直观的证明:非遗,凝结在日复一日的烟火里。

三、古法新用,非遗为大国重器注入灵感

当节目视角从非遗传承人转向铁建重工特种轴承研究设计院设计所副所长陈浩林时,观众可能会感到从非遗到现代的跳跃。正是这种创新性叙事揭示了非遗与现代科技之间的深层联系。

在介绍国产盾构机的研发历程时,陈所长特别提到了一个关键挑战:超大尺寸主轴承在制造过程中遭遇的淬火难题——由于部件体积巨大,淬火时极易出现区域温度不均,严重影响轴承性能。而突破这一技术瓶颈的灵感,就源自七台河刀剑锻制技艺中的古老智慧——“覆土烧刃”。

传统工匠通过在刀剑特定部位覆盖特制泥土,精准控制局部淬火区域,使刃口刚硬而刀身柔韧,达到刚柔并济的效果。受此古老方法的启发,盾构机研发团队创新性地开发出一种新型耐高温介质材料,并将其应用于主轴承的热处理工艺。这一创新应用有效解决了淬火过程中区域温度分布不均的核心痛点,显著提升了主轴承的强度、耐磨性与整体可靠性。

这一跨越古今的智慧融合,堪称“覆土凝锋藏烈焰,大国铸器显神通”的生动写照——古老技艺中蕴含的精密调控思维,为现代大国重器的核心技术突破提供了关键助力。

《非遗里的中国》黑龙江篇书写了一曲动人的传承乐章。它让我们看到,非遗并非尘封的记忆,而是扎根于烟火日常的沃土,跃动于冰天雪地之间,更在古法新用的智慧碰撞中,为大国重器注入不竭灵感。

这趟旅程印证:真正的传承,是让古老智慧在时代的土壤里焕新生长,让文明的火种在生活的呼吸间永恒跃动。

责任编辑:admin
延伸阅读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

李家超邀社区客厅家庭礼宾府开派对 共度温馨圣诞

日媒:丰田决定在上海建厂 生产100%电动汽车

全球南方9国明年正式成为金砖伙伴国

李家超分享礼宾府圣诞装饰 祝愿平安喜乐

香港国安处通缉钟剑华等6人 悬赏100万

邓炳强:将向法庭申请没收许智峰犯罪得益 市民不应与潜逃者有任何金钱瓜葛

苏州辟谣大量外企撤离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