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纪纬纹
随着“粤车南下”计划于今年11月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双向奔赴”的交通脉络即将成型,这是区域融合发展的重要一步。这项与“港车北上”呼应的政策,不仅是广东车辆跨境流动的物理通道,更将成为粤港城市一体化、两地社会深度交融、测试两地制度韧性的关键实验。
驱动交通基建升级
“粤车南下”衍生的显著红利之一是城市基建的系统性“倒逼升级”。面对广东省电动车的高占比,香港商场、酒店与公共停车场需加速增设充电桩并改造设备,当中的国标与港标兼融问题既属技术挑战,更具政策革新的迫切性。特区政府可以通过松绑土地审批、提供短期改造补贴、及时更新机电标准指引等手段,引导市场快速回应需求,既在短期内缓解南下车辆的“充电焦虑”,亦为长远推动香港绿色交通基建发展与共建湾区交通标准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内地“智慧出行”的普及迫使香港突破支付与服务的信息孤岛,如“易通行”缴费系统亟需无缝衔接内地支付工具,成为两地金融体系的对接桥梁;实时车位查询、跨境导航等数字服务也要打破跨境信息壁垒。香港市场对“粤车南下”创造巨大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期待,将成为驱动交通与金融等基建持续升级的关键力量。
驾驶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是“粤车南下”首要的社会课题。香港狭窄的街道、靠左行驶的规则、严格的禁鸣规定,以及司机普遍遵守交通规则的驾驶文化,与内地驾驶习惯形成鲜明对比。“港车北上”的司机所面对的各种“水土不服”,“粤车南下”的司机亦必然经历。这种差异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文化适应过程。运输署计划提供小册子和线上课程讲解两地交通差异,能加速内地司机理解并适应香港交通规则,从宏观层面看,更是让香港精细的交通管理经验与文化、交通专业服务标准辐射至整个大湾区。
破解法律制度壁垒
破解制度壁垒的关键任务同样必不可少。基于“港车北上”的合作经验,特区政府亟需完善粤港两地在消费纠纷与交通违规等事故中的法律责任认定机制、协同跨境罚单追缴等粤港司法与执法程序,并理顺粤车在港事故理赔所涉及的两地保单效力互认与定损标准协调等复杂问题。借助区块链和大数据等技术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与跨境信息流通系统、设立跨境联合处理机构与简易处置机制,将有效规避“粤车南下”政策衍生问题。打通这些微小的制度接口,标志着大湾区融合进入改革深水区。若协作得当,这种高频率的规则碰撞反而能成为大湾区行为标准与规则一体化的催化剂。
特区政府也需联同停车场、酒店、保险公司等持份者,建立南下车辆的实时交通监测平台,通过数据采集分析现状并预测车辆增量下的影响,制定多场景应对方案,方能将新增车流量转化为经济效益而非社会负担。“粤车南下”亦绝非单向便利,而是粤港澳大湾区共同文化与共同规则的锻造过程。当内地司机在香港道路安全且熟练地驾驶、数量充足的充电桩同时配备两地接口、保险理赔与法律责任不再因边界受阻,粤港澳大湾区便可真正告别物理与制度的双重割裂,达至和而不同的区域融合新高度。
(作者系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副研究员)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