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香港 / 正文

巩固教育三大内核 激发“人才蓄水池”活力

香港中学文凭考试(DSE)日前放榜,共诞生了16名至少考获6科5**并在公民与社会发展科达标的状元,人数创历届新高。面对蓬勃而流动的人才资源,如何进一步释放“人才蓄水池”的活力,成为香港长远发展的重要课题。

文|马 超

香港中学文凭考试(DSE)日前放榜,共诞生了16名至少考获6科5**并在公民与社会发展科达标的状元,人数创历届新高。在媒体的采访中,有近七成状元称要留在香港升学,主攻医科;另一边厢,今年有更多香港学子赴内地高校升学。无论是选择留在香港的,还是出外深造的,其实都是香港教育竞争力的体现,香港作为人才摇篮,不仅培育了大量本地优秀人才,还持续向国家与世界输送精英。面对蓬勃而流动的人才资源,如何进一步释放“人才蓄水池”的活力,成为香港长远发展的重要课题。

择校趋势固然受到国际形势与美国留学政策的影响,但更能凸显香港的教育吸引力与基础教育的完善。香港的基础教育如同一座桥梁,一端联系祖国广阔资源,一端通向世界无限可能,为学生提供扎实基础与丰富选择。有状元在接受采访时称不会考虑出国留学,因为留在香港才可以体验最典型的大学生活,香港教育的优势可见一斑。总体来说,香港教育体系体现出三个内核。

三大优势凝聚吸引力

第一,课堂设置多元,连结本地与国际。香港作为亚洲的教育枢纽,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广泛选择,涵盖AP、IB、A-Level等国际课程,同时公营学校还提供12年免费优质教育;不同的学术需求和升学目标都得到满足。此外大学和专上学院、学术研究和职业培训等方面也呈现出多元化和国际化的特点,并积极推动香港成为国际教育枢纽。

第二,学术创新并行,夯实未来基础。香港高校持续在科研基础设施和学术资源上的投入,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尤其在医疗、科技创新等领域,展现出雄厚的实力与竞争力。优势专业如医疗、商科、法律等吸引了大批优秀学生留港深造。即将到来的2025/26学年,香港多所大学的全球招生持续升温,收到了不少受美国政策影响的国际生查询。其中,光是香港大学就接获逾400宗相关查询,正处理超过200宗本科生及研究生转校申请。他们当中,部分已获美国的大学录取通知,包括麻省理工等,经严格筛选后,港大已发出约20份录取通知。

第三,国际合作深化,拓展全球联系。除了与全球多所大学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吸引和培养国际化人才,香港还加强与内地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包括合作办学、学生交流、科研合作等。英语教学、与国际教育体制接轨、学术自由,以及学习成本性价比高,构成打造香港作为国际教育中心的优势所在,许多毕业生不仅服务于本地,还能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因此,香港八大学府对非本地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强。2025/26学年,香港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的非本地生申请量均创历史新高,来自全球的申请者增幅分别超过两成和四成,充分证明香港“人才蓄水池”的吸引力。

不断释放人才潜力

学生们倾向选择留港就读,其实证明了早前西方媒体的“香港人才流失”言论是以偏概全。人才都是流动的,只要香港自身具吸引力,使本地人才尤其青年人看到希望,人才自然会留下。更何况,人才的流动也侧面证明了香港为国家、为世界培养了大量人才,香港作为“人才蓄水池”的地位和作用是独一无二。

香港要真正发挥“人才蓄水池”的作用,还需要政策和教育体系的持续支持。香港迈入知识型经济的新阶段,确保人才资源持续流入,才能为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特别是要增加科研经费用于新兴领域的产学研结合,进一步提升香港教育在全球的竞争力。同时,教育成果须转化为推动本地发展的动力,释放更多人才活力,推动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例如,医科专业的发展不仅要满足学术需求,还应结合香港医疗行业的实际情况,培养更多能够解决本地问题的医疗人才。

随着美国、欧洲和其他亚洲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变化,香港应保持灵活性,推出更多针对性的招生和人才引进政策,并提供更优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留住人才。例如,针对“一带一路”国家的招生计划和交流项目已初见成效,未来可进一步拓展至更多地区。

未来,香港要继续以多元课程、学术创新和国际化合作为核心,进一步巩固“人才蓄水池”的地位,打造国际教育枢纽。

(作者系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课程总监)

责任编辑:马欣
延伸阅读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

李家超邀社区客厅家庭礼宾府开派对 共度温馨圣诞

日媒:丰田决定在上海建厂 生产100%电动汽车

全球南方9国明年正式成为金砖伙伴国

李家超分享礼宾府圣诞装饰 祝愿平安喜乐

香港国安处通缉钟剑华等6人 悬赏100万

邓炳强:将向法庭申请没收许智峰犯罪得益 市民不应与潜逃者有任何金钱瓜葛

苏州辟谣大量外企撤离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