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君尧
香港完善了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进入由治及兴新阶段,但绝非万事大吉,所面临的国安挑战不可低估。除了外部势力持续干预之外,花样翻新的“软对抗”手段更是暗流涌动。香港文汇报早前报道“独立书店”、“独立书展”、“黄色经济圈”等“软对抗”形式呈现死灰复燃乱象,警示社会各界丝毫不能麻痹大意,必须擦亮眼睛,精准辨识“软对抗”,主动出击,包括严厉打击煽暴煽仇的网络“暗桩”,提质提效加强国安教育,铲除“软对抗”根基,令其失去生存空间。
应对“软对抗”,首要是厘清其范围。当前香港社会,一提及打击“软对抗”,总有杂音质疑“矫枉过正”,这实属谬见,厘清范围正为驳斥此论。香港社会包容理性,表达不同意见实属正常,惟“软对抗”绝非指此,尤其是网络上的虚假信息、恶意造谣、网络霸凌,绝不在言论自由范围之内!这些在暗处滋生的毒瘤,其目的在于挑动社会矛盾,煽动市民对中央及特区政府的仇恨,必须坚决打击。
厘清“软对抗”范围
近期发生过有男子涉在商厦涂写具煽动性字眼被警方拘捕的事件,也有所谓“黄店”张贴带有“黑暴”印记的文宣,这些都是明面上的“软对抗”。危害最烈、藏匿最深的,则是互联网上的造谣抹黑与网络霸凌,这些煽风点火、别有用心的“软对抗”,对香港社会肌体与普通市民身心造成严重戕害。面对攻击,许多市民被迫沉默退让,受害者陷入焦虑抑郁,极端者甚至产生轻生之念,这些情况不可不察!
由此可见,香港仍潜伏着个别同情乃至认同“港独”的残余分子。有别于已被逮捕或逃亡的反中乱港分子,这些人或蛰伏待机,或效仿“Be water”战术,化身“卧底水军”。他们贼心不死,蠢蠢欲动,匿身暗处,散播负能量与虚假信息,伺机兴风作浪。这些行径,正是当前打击“软对抗”必须锁定的核心标靶。
铁腕打击 筑牢思想防线
直面“软对抗”风险,香港社会唯有“双拳出击”,方能克敌制胜。一方面,须依法严管网络暗藏的“软对抗”行径,包括网络霸凌、虚假信息传播,以及利用AI技术生成的深度伪造内容等。此类手段不仅侵害个体权益,更蓄意撕裂社会、颠覆秩序。笔者曾多次沦为网络攻击的对象,不法分子利用AI伪造笔者音像进行诈骗,致使无辜市民蒙受损失。
警方国安处和国安公署应成立网上监察机构,除日常监察网络防止罪行之外,更应主动打击网络欺凌,为社会人士提供必要防护,重点清剿恶意、恐吓性及各种挑衅言论,全力清剿“卧底水军”。此外, 必须加强对社交媒体平台的监管,对不当及恐吓性言论应以行政手段坚决取缔,社交平台亦有责任全面配合特区政府的依法监管,杜绝有人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滥用言论自由,鼓吹暴力仇恨、颠覆政权的谬论。
另一方面,特区政府须持续深化国安教育,筑牢抵御“软对抗”的思想防线。笔者于7月18日就此向行政长官提出建议。当前,香港中小学国安教育仍面临资源不足、教学不到位的问题。以教育局的“ 国家安全教育到校教师工作坊”为例,每学期仅能覆盖约2,000名教师,以此速度推算,需耗时长达30个学期,才能覆盖全体教师,严重制约国安教育规模与质量的提升。
国家安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不应止步于“到校”,更要植根于学校课程体系里面,是时候推行“专科专教”!年轻人是香港的未来,更是维护社会安全的基石。笔者强烈建议,进一步深化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加速落实“专科专教”,切实提质提效,确保教育资源覆盖、质量过硬。唯有如此,方能釜底抽薪,让深度潜伏的“软对抗”彻底丧失滋生土壤。
总而言之,打击“软对抗”是一场不能输掉的持久战,我们必须时刻擦亮眼睛,绷紧国家安全之弦,保持高度警惕。同时,须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进国家安全与爱国主义教育,真正构筑起坚不可摧的国家安全屏障!
(作者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