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资讯 / 正文

华人赴英留学热潮背后 找寻合适的升学之路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选择将孩子送到国外接受教育。在众多目的地中,英国以其悠久的教育传统、顶尖的高校资源以及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成为华人家庭的热门选择。茅伟老师,一位曾在英国国家科研机构工作的科学家,三十多年前“出海”来到英国,亲历了文化碰撞与融合的过程。十多年前,他和夫人许君共同创立了一家教育服务机构,专注于为中国家庭提供一站式的留学教育服务。

香港新闻社8月6日电 这个暑假茅伟老师没有闲着。在英国从事教育服务多年,茅老师要抓紧暑期的最后阶段为那些准备升学的孩子补习。有五年级的孩子临着升学考试,要通过ISEB的预考;也有的学生正要面对中等教育普通证书(GCSE)考试。进顶级名校更是家长们所求,所以都送来补习。暑期回国的,要开网课讲解;留在英国的,家长们送孩子上门补习。即使暑期,茅老师也在为那些留学英国的孩子探寻合适的升学之路。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选择将孩子送到国外接受教育。在众多目的地中,英国以其悠久的教育传统、顶尖的高校资源以及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成为华人家庭的热门选择。根据最新的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数据,2024/2025学年,中国(包括香港地区)赴英国留学的学生总数超过16万人,其中中国大陆学生约15万人,香港地区学生约1.7万人。这一数字使中国成为英国最大的国际学生来源国。 

作为老牌教育强国,英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留学国家之一。让孩子摆脱应试教育,接受英国教育,是很多中国家长的期望。对于许多家长来说,进入英国的名校不仅是教育的追求,更是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一步。然而,中西之间文化、语言和教育体制的差异成为走出这一步的障碍。茅伟老师就走在帮助弥补差异、跨越差异,找到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之路。 

茅伟(中)、许君(右)接受访问

茅伟老师,一位曾在英国国家科研机构工作的科学家,三十多年前“出海”来到英国,亲历了文化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他不仅在英国取得了学术成就,还在教育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十多年前,他和夫人许君共同创立了一家教育服务机构,专注于为中国家庭提供一站式的留学教育服务。从起初的几名学生到如今帮助了近六百名孩子走向理想的学校,茅伟夫妇的教育服务故事演绎的是中英教育文化差异的桥梁角色,也展现了他们对教育的深刻理解与培养下一代的责任。

三十年积累从科学家到教育服务者

1988年,茅伟老师来到英国,进入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从事低温物理研究。在当时的科研环境中,茅伟目睹了英国科学界的严谨与诚信,也深刻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他回忆道:“我们那一代出国的人目标非常纯粹,就是要把科学搞好、把知识学透。对于文化的适应,我们都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的。”

30多年后,他将这种实践精神延续到了教育领域。十多年前,在为自己的孩子规划教育路径的过程中,他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将目光投向英国的顶尖中小学。然而,由于家长对英国教育体系缺乏了解,再加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很多孩子错过了入学的最佳时间,甚至因不适应学校环境而产生挫败感。茅伟老师意识到,华人家庭需要一个专业的教育顾问,来帮助规划孩子的教育路径,并解决在英国生活和学习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它不仅仅是找一所好学校那么简单,而是要为孩子找到一条合适的成长之路。”茅伟老师这样总结他的理念。

文化适应与升学规划并重

茅伟老师的教育服务机构从一开始就定位清晰,目标是不仅仅是帮助孩子补习文化课,更重要的是帮助家长和孩子适应英国的教育文化,走入知识的海洋,更要融入社会的怀抱。 

英国的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兴趣与特长的培养,并鼓励孩子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中成长。与之相比,中国的基础教育则更注重学术成绩,家长往往对孩子有更高的期望。茅伟老师发现,这种文化差异是许多中国家庭初到英国后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例如,有的孩子在英国的学校里因为内向很难融入同学圈子,家长误以为孩子受到了“歧视”,甚至要求转学。茅伟老师在与家长沟通后,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孩子的文化适应能力较弱。他们从小习惯了被动接受教育、等待他人主动沟通,而英国的孩子更倾向于主动表达和社交。对此,他和夫人不仅为孩子提供文化适应的建议,还通过模拟场景帮助他们练习如何主动与同学交流。最终,这些孩子逐渐融入校园生活,不仅学业进步,还收获了友谊与自信。

在升学规划方面,茅伟老师的团队则以严谨和专业著称。他们帮助家长了解英国的四大升学考试(11+、13+、16+和高考),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兴趣进行个性化辅导。例如,一些孩子数学基础扎实,但在英语阅读理解和逻辑推理方面较弱,团队会根据考试要求制定针对性的训练计划。 这种全方位的辅导帮助许多孩子进入了伊顿公学、哈罗公学等顶尖私校。

哈罗公学顶尖私校

教育服务是为中国孩子争取公平

在十多年的教育服务经历中,茅伟老师不仅帮助孩子找到适合的学校,还多次为受到不公平对待的华人家庭维权,赢得了尊重和信任。

一位中国家长把孩子送到英国参加暑期教育。孩子因年龄较小,对英国的暑期营地生活感到不适,多次哭闹。营地校长以“影响其他学生”为由,草率地将孩子劝退。这引发了家长的强烈不满,也给孩子留下了心理阴影。茅伟老师得知后,与校方多次沟通,强调这一决定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要求校长向家庭和孩子道歉。经过数次邮件往来和严谨措辞的交涉,校长最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仅向孩子道歉,还愿意重新接纳了孩子参加营地活动。

茅伟老师说:“我们不仅是教育服务者,更是家长在异国他乡的依靠和港湾。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是无价的,我们的使命就是确保他们在英国有一个公平的环境。 ”

公学是英国的贵族学校,茅老师说,英国公学生其受尊重程度极高,能让孩子进公学是家长们梦寐以求的幸运。

中国一娱乐界知名演员,一心想把孩子送入哈罗公学,结果事与愿违。孩子的监护人不知出于什么心态,连名都没给孩子报。错过了报名时间,意味着孩子这辈子都与哈罗无缘了。家长多方联络找了过来,期待茅伟老师救急。

茅伟老师接下了这个案子,凭着和学校多年很强的纽带关系,又沟通了现有小学校长,由校长亲自写推荐信。茅老师也向哈罗说明情况,最后学校专为该学生开设通道,茅老师为学生注册成功。

随后又为孩子作了各类文化及社会知识的培训。在与孩子闲聊中,茅老师得知孩子曾拍过戏,孩子也说不清楚是什么状况。问了孩子母亲才知道,他小时上过银幕,出演其父亲小时候的角色,这让茅老师喜出望外。英式教育非常重视知识以外的特长,从小的艺术天份,让孩子可以在同等条件下加分。

茅老师给学校撰写报告,把孩子的短视频附上,还亲自陪同孩子到学校面试,成功拿下了哈罗。

问茅老师,资源如此紧张,在英国找到好学校有没有“后门”可走?茅老师给出肯定的回答,“在合法合规下,需要有资源。即使在西方社会,人性也是脆弱的,人之常情的事绝对需要。”

从庄园到教育中心 为孩子提供一个港湾

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茅伟老师和夫人三年前购置了一座已经拥有500多年历史的庄园。这座庄园不仅是一处历史文化遗产,更是一个集教学、住宿和课外活动于一体的教育中心。

庄园内设施齐全,有学生宿舍、网球场、乒乓球室、台球室等,甚至还有一个小型动物园。学生们在这里不仅可以接受高强度的备考训练,还能通过丰富的活动舒缓压力、增进同学间的感情。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我们希望这里不仅是孩子学习的地方,更是他们在异国的另一个‘家’。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茅老师说道。

茅伟老师认为,随着中国家庭对海外教育的兴趣持续升温,未来会有更多的华人孩子来到英国学习。虽然英国的教育体制和文化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中国学生在适应过程中仍需要专业的指导和支持。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的家庭跨越文化的障碍,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之路。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茅伟老师和夫人的事业,不仅是中英两国教育文化交流的桥梁,也是一代代华人孩子成长背后的温暖力量。(文|纪硕鸣)

责任编辑:吴玉林
延伸阅读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

李家超邀社区客厅家庭礼宾府开派对 共度温馨圣诞

日媒:丰田决定在上海建厂 生产100%电动汽车

全球南方9国明年正式成为金砖伙伴国

李家超分享礼宾府圣诞装饰 祝愿平安喜乐

香港国安处通缉钟剑华等6人 悬赏100万

邓炳强:将向法庭申请没收许智峰犯罪得益 市民不应与潜逃者有任何金钱瓜葛

苏州辟谣大量外企撤离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