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香港 / 正文

跨境养老| 走进湾区科技 智慧平台或改写未来养老模式

深圳虽是一座年轻城市,其老龄化速度同样不容忽视——深圳市老龄办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深圳6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138.29万人,占当年全市常住人口7.77%,专家预计,2029年将达到149万人,占比10.52%,深圳将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

香港新闻网8月13日电(记者 钱林霞)清晨,深圳福田区园岭街道一住户家中,家中智慧养老终端的铃声打破了宁静——系统捕捉到客户在居家照护平台上按下服务预约,订单需求瞬间抵达服务中心。屏幕上订单亮起的瞬间,社区服务调度系统已自动匹配最近的护理师前往长者家中开始护理服务。这高效联动的一幕,正是深圳打造的“科技护老”日常图景。深圳养老服务业协会副会长单位、老友福合康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泽彬在接受香港新闻网记者专访时表示,深圳以“互联网+养老”、智慧养老设备规范等领域的政策推动银发经济,养老机构依托科技赋能在智慧养老中逐步发挥作用,提升银发族养老品质。

‌科技赋能:一座先锋城市的养老探索

深圳虽是一座年轻城市,其老龄化速度同样不容忽视——深圳市老龄办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深圳6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138.29万人,占当年全市常住人口7.77%,专家预计,2029年将达到149万人,占比10.52%,深圳将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

据吴泽彬介绍,近年来深圳市政府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将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与养老服务快速融合,让老年人享受科技创新带来的便利。

“传统单一的养老院模式,难以适配当今长者丰富多元、品质优先的需求。”吴泽彬说,“我们观察到庞大的结构性空白,尤其在社区从化、智能化服务领域。”成立于2022年04月的“老友福”锚定“科技+养老”融合赛道,藉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使年长者可以继续住在自己熟悉的家中,同时享受到全方位的养老服务。

走进老友福合康的老龄智慧科技文化示范基地,“智造”元素无处不在。长者腕间可捕捉心率、血压、睡眠质量的智能手表,可实时监测心率、呼吸、体动等生理数据的智慧床垫;数据经由本地开发的低功耗物联网传输至“云上养老”系统,算法引擎实时工作,精准识别如跌倒、慢性病恶化等异常风险。

记者留意到在其展示间的室内有一部类似电话一样的设备,吴泽彬介绍,这是智慧系统的语音操作台,一句粤语或普通话的语音指令,即可实现紧急呼叫、服务预约。吴泽彬现场用语音演示了自动呼叫服务台、语音操作开合室内窗簧及电器。

“科技应用必须适老为本,”公司副总经理杨明站在公司数据中心的大屏幕前介绍,公司服务团队通过这个平台,实时了解到客户需求和健康状况,平台有24小时专人值班,出现紧急状况,平台能第一时间收到信息进行护理服务。

科技赋能 大湾区养老的智慧场景

随着香港将跨境养老的各项条件打通,大湾区已吸引了十万香港长者北上养老。

“香港长者北上养老已成趋势,但语言、医疗习惯、文化偏好都是现实障碍。”吴泽彬表示,文化认同与相处的温度是更深层的需求,“养老不仅是商业赛道,更是社会责任。通过资源整合去解决老年人孤独感强、生活质量受限等痛点,重塑社会对养老服务的认知——从生存保障转向幸福赋能。”

吴泽彬介绍,老友福围绕“衣食住行乐为”六大场景,构建了老友福到家、老友福大学、老友福康厨、老友福文娱、老友福直播和老友福旅居。同时在文娱板块上线了粤剧名家直播课、港式营养膳食定制推送;在港人聚集社区嵌入的“老友福服务站”,港式点心飘香,熟悉的氛围有效缓解了地域转换后的疏离感。“老友福APP”界面设计也依据长者特点,极致简化,大字体、强对比度、一键直达核心功能,并深度整合粤语语音交互。

公司副总经理杨明介绍,“虚拟养老院”平台通过物联网数据可将居家长者情况实时反馈到大屏幕。

智能养护设备无处不在。

记者看到,除了不提供住宿之外,这里充满了各种细致的老年活动智能化、娱乐化的设计。

据相关问卷调查数据,约80%的老年人愿意在家接受生活照料服务,69%希望在家接受专项护理服务。吴泽彬表示,科技在这一模式中扮演关键角色:智能穿戴设备实时监测老人健康状况,异常情况自动报警;智能家居系统让行动不便的老人轻松控制家电;远程医疗平台让老人足不出户就能获得医疗资讯、线上问诊和指引就诊,这些都为居家养老提供了安全照护保障。

“技术被证明只有贴近真实痛点,才能创造价值。”吴泽彬表示,深圳政府在对与香港养老产业中的协同也在加速。作为深圳养老协会副会长单位,吴泽彬依托协会平台,积极推动深港两地养老人才联合培训与资质互认,协会也将联合高校、企业,共同制定一套涵盖基础跨境养老服务、个人护理等关键环节的标准操作流程与规范。

科技终极价值:构建有温度的养老生态‌

今年3月,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印发《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内文提出,到2027年,深圳要实现具身智能机器人落地50个以上十亿级应用场景,其中就包括养老院、康复中心等场景。

目前不同功能的养老机器人已在北京、杭州、深圳、重庆等地“上岗”,比如喂饭机器人照护失能老人进食,智能捕捉老人嘴部变化持续或停止喂食,洗浴机器人帮助卧床瘫痪老人洗澡,降低老人在浴室摔倒的风险,下肢助行器、行走辅助机器人等康复机器人辅助失能老人恢复行动能力,陪伴机器人可与老人情感互动、娱乐陪伴等。

未来具身机器人能否替代养老护工?吴泽彬表示,目前具身机器人其在“大脑”相关的环境感知与认知能力方面仍存在局限,这是当前阶段养老机器人在服务场景中面临的关键技术挑战。即便未来机器人在感知交互层面持续优化,对人类而言,它在现阶段更可能承担辅助性角色。由于当前技术下机器人难以积累真实生命体验并进行深度情感交流,其在养老服务过程所能提供的人文关怀和情感联结,尚未完全满足人类对情感温度的需求,特别是涉及亲情维系的层面,机器人目前还无法替代人类的作用。因此,更现实的路径是探索人机协作的新模式,发挥各自优势弥补不足。

吴泽彬提到公司未来的发展将从“服务提供者”到“生态构建者”,目前老友福已启动银发经济产业园建设,目标打造全产业链集成平台。下一步还将深化科技融合,引进低功耗健康传感设备,探索AI情感陪护机器人,并推动行业标准,倡导“积极老龄化”。这样的描述更像是未来深圳养老服务的科技新图景。

科技为深圳养老插上了翅膀。然而,正如老友福吴泽彬所强调,技术始终是工具而非目的,其终极价值在于赋能而非替代。无论是实时预警的手环,还是功能多样的机器人,其核心都在于‌提升效率、弥补不足、降低风险‌,为守护银发族的健康与尊严提供坚实支撑。而在这一切冰冷数据与高效响应之上,‌人文的温度、情感的连接、基于理解的关怀‌,才是养老服务的灵魂所在。(完)

责任编辑:马欣
延伸阅读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

李家超邀社区客厅家庭礼宾府开派对 共度温馨圣诞

日媒:丰田决定在上海建厂 生产100%电动汽车

全球南方9国明年正式成为金砖伙伴国

李家超分享礼宾府圣诞装饰 祝愿平安喜乐

香港国安处通缉钟剑华等6人 悬赏100万

邓炳强:将向法庭申请没收许智峰犯罪得益 市民不应与潜逃者有任何金钱瓜葛

苏州辟谣大量外企撤离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