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资讯 / 正文

专访当代书画名家丁楷朗:以笔墨为桥 连接传统与时代

香港新闻社8月26日电 在当代中国书画界,有一位艺术家凭借“融汇南北画派”的全能风格与“金线山水”的独特创见广受关注。

香港新闻社8月26日电 在当代中国书画界,有一位艺术家凭借“融汇南北画派”的全能风格与“金线山水”的独特创见广受关注。他身兼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双一级”会员,作品既深深扎根于传统文脉,又鲜明彰显着时代精神。近日,我们专访了这位从安庆走出的艺术名家丁楷朗,一同探寻他的艺术成长轨迹、创作内核以及对行业发展的思考。

书画名家丁楷朗

一、成长轨迹:从启蒙到深耕的艺术筑基

在北大书法名师精英班的学习,是丁楷朗艺术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与传统师徒传承侧重某一流派技法的精深不同,北大提供的宏观、学术性且史论结合的艺术认知体系,为他打下了独特的基础。这种区别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视野开阔,课程涵盖书法史、美学、中西艺术比较等内容,让人能理解每一点画背后承载的千年文脉;二是注重思维的批判性,鼓励带着问题去临帖,培养独立的艺术判断力;三是帮助建立高格调的“规范”,明确艺术审美中“雅”与“俗”的界限。

谈及导师的影响,王岳川教授的“文化书法”理念让他终身受益。“读书养气,写字育人”的教诲,促使他不断从文学、哲学、历史中汲取养分,也让他深知,艺术所能达到的高度,取决于创作者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格局。

从地方书画爱好者到跻身国家级协会,丁楷朗最关键的“蜕变期”正是进入北大学习前后。在此之前,他的创作多基于地域风格和个人兴趣摸索;而北大的学习让他看清了自己与传统经典之间的差距,实现了从“自发”到“自觉”创作的转变。期间,他面临的最大困境是从“临摹”到“创作”的跨越——脱离字帖后,笔下的笔墨语言显得格外苍白。而突破这一困境的核心在于认知的升级:理解“意临”和“出帖”的真谛,将古法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用传统的笔意来表达当下的情感与思想。

安庆的徽派艺术与桐城文派底蕴,在他早期作品中留下了鲜明印记。山水画中能看到新安画派的影子,书法则受皖派大家的影响。如今,地域文化已内化为他的艺术基因:桐城文派的“义理”与“考据”塑造了他严谨的创作态度,徽文化的“雅正”与“朴拙”奠定了他的审美取向,使得他的作品在“雅”中蕴含着“拙”趣,避免了甜俗与狂怪。

二、创作内核:传统框架下的创新表达

丁楷朗的绘画以“融汇南北画派”为特色,工写兼擅并非他刻意追求“兼容”,而是艺术积累自然沉淀的结果。通过对南北宗各大家的深入临摹与研究,他理解了不同技法语言所对应的精神内涵,因此在面对不同创作主题和情绪时,能自然调用合适的表现手法。黄宾虹先生对他影响深远,其“五笔七墨”理论及“浑厚华滋”的美学追求,让他领悟到笔墨自身的独立审美价值,而他的“金线山水”,也是对黄宾虹“金石用笔”的时代化探索。

“仿古山水画”与“金线山水画”是他的标志性题材。他以“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来把握二者的平衡:仿古是“进”的过程,力求与古人“神交”;创新是“出”的过程,将古法消化后融入当代审美与个人感悟。以《江山永固》为例,作品在构图、皴法等方面严守宋元法度,同时强化“线”的语言,用金色线条勾勒提亮山体结构,既具备传统笔墨的底蕴,又富有现代的形式美感,实现了传统与创新的融合。

在他看来,书法与绘画是“笔墨一体”的,这种融合体现在工具语言的同一性与精神气韵的互补性上。书画同源,线条质量、墨色变化等方面是相通的,书法的笔锋驾驭能力直接影响绘画的勾线效果;而且题跋风格与画风需相互匹配,在创作之初就要将书与画作为整体来构思,以确保气韵的统一。

被誉为“当代《兰亭圣手》的丁楷朗认为,《兰亭序》的“精神内核”是“晋人风度”,在当代最应传承的是“无意于佳乃佳”的自然创作状态与“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他的手卷、信札类行草书作品最能体现这种传承,注重书写节奏、情绪流动与章法的随机生发,还原了魏晋士人的潇洒与真挚。

三、行业角色:从创作者到推动者的双重实践

多次斩获全国性大赛金奖的丁楷朗,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书法大赛”中获得的金奖,让他对“艺术与时代”的关系有了新的理解。他的获奖作品是一幅巨幅行草,书写的是自作的讴歌时代变革的诗篇,作品以雄强的笔法、跌宕的章法与富有激情的墨色,力求让笔墨节奏与时代脉搏同频。这次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艺术是时代的心声,艺术家应当感受时代,并用艺术语言表现时代的精神气象。

参与中国书协主办的“敦煌国际书法艺术节”等国家级展览,与地方性展览相比,对作品“时代性”的表达提出了更高要求:主题需要回应重大文化命题,语言要有个人面貌与当代审美特征,形式上则鼓励在装帧、材料等方面进行探索,让作品能在现代展厅中有效传播。

作为中国名家书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他推动的“中国书画名家进校园”系列公益项目与“艺术普及”直接相关。该项目已与多所中小学和偏远地区学校建立了对口支持,计划包括编撰青少年美育读本、建立线上博物馆、举办师生成果展等,旨在让青少年在笔墨的熏陶中欣赏美、理解民族的审美精神。

写意《荷花》

仿古山水画《西湖泾舟》

四、行业观察:传统艺术的当代生存与发展

面对“传统功底弱化”“商业化过度”的行业争议,丁楷朗认为年轻艺术家最该坚守的是对传统与艺术的“敬畏之心”,绝不能生产文化垃圾,更不能为迎合市场而丧失品格。平衡市场与艺术的关键在于建立个人风格,以此掌握市场主动权,同时要把握商业合作的边界,拒绝代笔、粗制滥造等违背艺术原则的行为。

对于媒介的变迁,他乐见短视频、直播成为艺术传播的新载体,认为权威纸媒与新媒体相互补充,是传统艺术当代化的重要两翼。他已经通过并计划继续借助这些新形式,直播创作过程、解析技法、普及美育,让艺术触达更多受众。

在未来的创作中,他将把聚焦家乡安庆山水人文的主题性创作与“金线山水”的技法突破相结合,计划推出“诗意安徽·金线绘徽韵”系列作品,用具有个人特色的艺术语言表现安徽山水人文之美,实现写生与创作、传统与创新的结合。

五、跨界反哺:艺术之外的生活养分

丁楷朗强调“绘画是对自然的真实感受”。在一次黄山雨后的采风经历中,云海与阳光勾勒出的山脊轮廓,让他在创作时放弃了全景构图,而是选取一角之景聚焦山脊与奇松,用湿润的淡墨渲染雨雾,以浓墨、焦墨及“金线”强化山石的结构线,将自然感悟转化为了笔下的构图与笔墨。

作为“双一级”艺术家,他认为当代艺术家的“社会责任”还包括教育传承,通过授课等方式培养后辈人才;文化传播,向大众普及美学知识;公益奉献,参与慈善义卖等活动,用艺术回馈社会。(本报记者戴安楠香港报道)

书画作品《沁园春•雪》

责任编辑:admin
延伸阅读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

李家超邀社区客厅家庭礼宾府开派对 共度温馨圣诞

日媒:丰田决定在上海建厂 生产100%电动汽车

全球南方9国明年正式成为金砖伙伴国

李家超分享礼宾府圣诞装饰 祝愿平安喜乐

香港国安处通缉钟剑华等6人 悬赏100万

邓炳强:将向法庭申请没收许智峰犯罪得益 市民不应与潜逃者有任何金钱瓜葛

苏州辟谣大量外企撤离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