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化学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骆检兰与采访团一行交流。(大公文汇网记者 王凯辉 摄)
(大公文汇网 记者 姚进 长沙报道)8月28日上午,“2025全球华文媒体高层湖南行大型采访活动”采访团来到位于天心经开区的地球化学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下称“实验室”),都是第一次接触到这类实验室,媒体高层表现出浓烈的兴趣。大家一边听着讲解,一边不停地提出各种问题,现场十分活跃。
破解大地密码
走进实验室,忙碌的科研人员正在持续攻克湖南锰、锑、金、稀土等战略性矿产资源深部找矿与盲区找矿的难题。
“锰矿,在钢铁、化工、新能源材料等多个领域广泛应用。作为锰资源消费大国,中国锰矿石进口比例较高。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来自美国《中华商报》总社副社长夏善晨教授提问。
实验室参访。(大公文汇网记者 王凯辉 摄)
“地球作为人类唯一的家园,蕴藏着46亿年的沧桑密码。有许多稀缺矿物,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要找到深埋地底的资源,守护生长五谷的土地。湖南是‘有色金属之乡’,锰资源储量居全国第四,在国家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肩负重要使命,但成矿机制不明制约了找矿突破。”实验室主任、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骆检兰告诉记者。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4年深秋,经过长期勘探,在位于湖南省永州市的祁(阳)零(陵)盆地累计探获锰矿资源量8400万吨,尤其是水埠头矿区作业的钻孔在1016米深度发现工业锰矿体,锰矿资源量有望超1亿吨;祁零盆地锰矿资源整体潜力储量可达2亿吨以上。
随着这一锰矿带的调查评价、勘探开发等工作齐头并进,不仅长沙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等千亿级产业有了更多的原材料本地供应选项,而且对提高我国锰资源自给保障能力与产业安全发展意义重大。
让地质元素有益人类健康
来到SVDC前处理室,媒体高层透过玻璃看到室内科研人员正埋头清理一堆矿物资,显然这是刚做完检测。
“实验室的使命不止于向地球索取资源,更在于守护大地健康与人类福祉。你们是如何二者兼顾的?”《世界文化报》副总编辑石志春问。
“地质元素里既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也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我们希望通过研究元素从岩石到土壤、水体直至生物链的迁移规律,探索在关键环节设置‘屏障’,阻断其进入农产品;同时开展医学地质交叉研究,探索重金属进入人体后的消解和阻隔途径。”骆检兰说。
面对全球范围内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骆检兰带领团队扎根田间十余年,研究天然矿物固定重金属的奥秘,自主研发了多项土壤修复技术。以“‘湘地’系列土壤钝化改良剂”为例,一种叫磷酸二氢钾的成分持续扩大天然沸石的孔隙,就像抓鱼的网子一样,将土壤里的活性重金属牢牢锁住,成功阻止其向农产品迁移。
骆检兰还举了一个例子:在湖南新田县,通过精准调查硒分布与迁移规律,团队调控天然矿物条件,成功引导硒元素向大豆、稻米等富集。昔日普通土地摇身变为“富硒宝地”,年产值突破20亿元,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金字招牌”。
提供世界级的湖南地质方案
媒体高层随着骆检兰来到地质样本库,骆检兰拉开一个个抽屉,完整保存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60余万件“岩土真品”静卧其中,如同打开一部湖南地质史诗。
“这是湖南省唯一、不可再生的珍贵地质样本库。”骆检兰抚过编号标签说。
这位1988年大学毕业后便投身地球化学研究工作的业内知名专家,推动了湖南地化工作从矿产到农业、环境的跨越,也见证了实验室5000万组湖南“地球基因”数据的积累。
依托大量勘探实践案例和地质数据资源,实验室形成了覆盖10余个学科的交叉团队。在深埋的矿藏里、在绿色的稻浪中、在富硒的蔬果间……他们正以科技之力,将地球基因密码转化为发展密钥。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