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资讯 / 正文

全球好物“链”接全球!东北亚博览会开放平台助推区域合作新机遇

香港新闻社9月2日报道 一碗辛拉面、一口日本精铁锅、一件蒙古国纯羊绒衫,正通过东北亚博览会这个开放平台,悄然编织起区域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新网络。

香港新闻社9月2日报道 一碗辛拉面、一口日本精铁锅、一件蒙古国纯羊绒衫,正通过东北亚博览会这个开放平台,悄然编织起区域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新网络。

自8月27日开始,长春东北亚博览中心人潮涌动。第十五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在这里拉开帷幕,45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逾千企齐聚于此,3620个展位陈列着各色商品,不同语言的洽谈声交织在一起。

“昨天第一天人流量特别多,农心辛拉面首发了新品,排队试吃的消费者特别多。”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长春代表处马俞淇介绍说。韩国馆此次组织十家企业参展,从福库电饭煲到正官庄高丽参,涵盖了化妆品、食品、消费品和保健品等多个品类。

好物云集,东北亚特色商品亮相展会

走进7.3万平方米的展馆,东北亚各国特色产品争奇斗艳。韩国馆的打卡地图活动吸引了不少观众参与,参观者手持地图在各个展位间穿梭,收集印章换取礼品。

日本宫城县的展位上,工艺精美的漆器引人驻足。宫城县代表早坂海表示:“吉林省和宫城县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自然资源丰富、宜居的地方。”两地自1987年缔结友城关系以来,已携手走过了38个春秋。

蒙古国客商Sainjargal带来了该国知名的羊绒产品。“我们所有的产品都是100%纯羊绒”,她手捧一件今年新款的羊绒衫介绍道。问及参展目的,她直言:“我想找一个合作伙伴,把我们的产品销售到中国。”

在日本家居用品展区,代理商陈丽芳正忙得不亦乐乎。“现场反馈蛮好的,尤其是这一系列的锅,超多人来问来买的。”

平台赋能,博览会搭建多层级合作网络

东北亚博览会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商品展销功能,正在成为区域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二十年来,博览会累计商品贸易成交额突破百亿元、项目投资总额超过万亿元。

本届东北亚博览会期间,由吉林省商务厅与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共同主办的“2025中国(吉林)-韩国经贸交流会”成功举行。会上,中韩示范区分别与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韩中城市友好协会、韩中经济文化教育协会签署三项战略合作协议。

这些协议将推动各方在多个领域开展合作:共建中欧班列与海外仓,强化东北亚物流枢纽功能;共享海外渠道资源,拓展“一带一路”市场;加入上海合作组织产业园区联盟,推动新能源、工业互联网等产业链协同升级。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鄢东在开幕式上表示:“中国正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机遇涌现,新质生产力领域合作前景广阔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东北亚各国在传统产业合作基础上,不断拓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合作空间。新能源、智能制造、健康产业等新质生产力领域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蒙古国经济发展部国务秘书长伊·巴特胡在博览会致辞中表示,蒙古国政府将通过本届博览会,致力于加强区域范围内在经济、贸易、投资、基础设施、科技与创新等领域的合作。

在企业推介环节,中韩双方围绕装备制造、大健康等前沿产业展开务实对接。中方企业联合飞机集团、吉林省物流集团、示范区蓝浦浩业,与韩方农鱼村财团等机构代表分别进行项目推介,多家企业表达了进一步对接的意愿。

韩国馆的组织者马俞淇道出了许多参展企业的心声:“主要就是让优秀的韩国品牌能够进入中国市场,如果在吉林省有一个比较不错的反馈,对韩国企业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一些家喻户晓的大品牌都很有帮助。”

未来已来,从“展会经济”到“常态合作”

东北亚博览会创办20年来,已经发展成为区域内规模最大、层级最高的经贸合作平台。但各方显然并不满足于短暂的“展会经济”,而是致力于推动更持续、更深入的区域合作。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李兴乾指出:“东北亚是全球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区域各国经济高度互补,经贸合作潜力巨大。”近年来,中国与东北亚国家加强发展战略对接和开放合作,产业链供应链日益融合。

二十载春华秋实,从“好物相连”走向“命运相联”,东北亚博览会已经蜕变为区域经济融合的加速器,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协同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

责任编辑:马欣
延伸阅读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

李家超邀社区客厅家庭礼宾府开派对 共度温馨圣诞

日媒:丰田决定在上海建厂 生产100%电动汽车

全球南方9国明年正式成为金砖伙伴国

李家超分享礼宾府圣诞装饰 祝愿平安喜乐

香港国安处通缉钟剑华等6人 悬赏100万

邓炳强:将向法庭申请没收许智峰犯罪得益 市民不应与潜逃者有任何金钱瓜葛

苏州辟谣大量外企撤离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