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文化 / 正文

AI时代诗人何为 《语言的边界:2024年中国诗歌精选》对话会举办

香港新闻社9月7日电 9月6日,“到福田听名家讲座”第15期在深圳市福田区儿童图书馆香蜜分馆举办,本期嘉宾为诗人、评论家周瑟瑟,主持人为诗人、作家赵原。本期主题是AI时代诗人何为?大家围绕《语言的边界:2024年中国诗歌精选》一书展开对话与讨论。

赵原(右)主持,周瑟瑟(左)谈诗歌年选的编选

香港新闻社9月7日电 9月6日,“到福田听名家讲座”第15期在深圳市福田区儿童图书馆香蜜分馆举办,本期嘉宾为诗人、评论家周瑟瑟,主持人为诗人、作家赵原。本期主题是AI时代诗人何为?大家围绕《语言的边界:2024年中国诗歌精选》一书展开对话与讨论。活动由深圳市福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福田区图书馆主办,福田区儿童图书馆香蜜分馆、福田区艺文儿童文学院承办。

活动现场,诗人阿哩演唱了赵原的诗,周瑟瑟朗诵了赵原的诗《未见壮士归故乡》《如果酒杯中突然注入泥浆,你是否会敲响赭石》,以及赵卡的诗《在准格尔小站上》《谷雨这天不下雨》,甘红吹埙、银辉钢琴伴奏。

《语言的边界:2024年中国诗歌精选》系百花洲文艺出版社“排行榜”书系之一,周瑟瑟主编,全书分为“重构经典”“先锋之树”“诗人中的诗人”“少数实验室”“孤独写作”“幻觉写作”“真的尺度”“诗的孩子”八辑。该书出版后获得了读者与诗人们的好评,被称为是一部全景式反映当下诗歌写作与走向的具有诗学价值的选本。

与一个时代形成呼应

周瑟瑟表示,诗歌年选首先要有即时性,与时空同步,及时发现与总结一个年度的写作,选本在做到即时性的同时,要与一个时代形成呼应,从《漂移的镜像:2023年中国诗歌精选》到《语言的边界:2024年中国诗歌精选》,我试图以一年为时间单位,对诗歌与时空的关系进行梳理。我的要求是以文本来阐释诗学观念,给读者一个明确的交待,在读诗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启示。

谈到2025年的选本编辑工作,周瑟瑟强调,“变化是永恒的,不会在一个层面有片刻的停步。2025年过去了一多半,我时刻在关注中国诗歌现场的变化,哪怕是一点一滴的变化,都会影响年度选本的形态与主题,我想今年的选本更多会倾向于诗歌内在精神的变化,因为外在AI技术的持续影响,我需要强调内在诗歌精神的回归。”

为中国诗坛提供了深度见识和经验启发

诗人太阿认为,《语言的边界:2024年中国诗歌精选》以“语言”为切入口,在这个时代,显得尤为重要。他相信这些诗歌作品将成为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诗人、评论家周朝认为,《语言的边界:2024年中国诗歌精选》以诸多诗人及其文本为研理对象,敏锐地辐照出当今诗学的语言质地、创作现状和思考向度,从纷繁的字里行间,析解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建构诗学的现场实践和理论体系,为中国诗坛提供了深度见识和经验启发。

诗人、批评家樊子认为,当下不少诗人在加紧退化,向媚俗、物欲靠拢,他们有自己的诗歌之外的权利与尊严,才是汉语诗歌可怕的灾难。好在,《语言的边界:2024年中国诗歌精选》没有给他们留下一丁点颜面。

诗人、翻译家远洋认为,这部诗集以“突破语言的边界”为核心命题,打破传统诗歌选本的单一维度。

诗人、作家赵原说,什么是语言的边界?在AI时代,语言的边界在哪里?这似乎是一个哈姆雷特式的拷问。提出这个问题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焦虑。我们的语言的边界正在被人工智能渗透和入侵,计算机技术展现出的强大的语言搜索、消化、模仿和组织能力,甚至已经超过了人类对语言的精确感受和运用。稍微超前思索一下便能得出结论:若干年后,人类可能会失去话语权,人工智能以语言为武器,对人类进行奴役。面对这种势态,人类用什么来守住语言的边界?似乎只有诗歌了。为什么是诗歌?因为语言在诗歌中体现出的自觉、后设、藏蓄、精微、先验、超验等高级特征,是一次性,可以肯定不能被人工智能涉足。《语言的边界》通过“重构经典”、“先锋之树”、“诗人中的诗人”、“少数实验室”、“孤独写作”、“幻觉写作”、“真的尺度”等,全面展示了诗歌作为语言最后的边界,所达到的各种精神高度和表现的可能性。诗歌是语言的边界,但是在诗歌中,语言是没有边界的。这使我们在AI时代,能够对语言重构信心和信念。

诗人王凤军认为,这本诗歌年选其实没有边界,相信很多读者会和我一样,有种被上百首好诗淹没的感觉。

AI并不能取代真正的创造型写作

诗人赵原认为,AI的出现,对当代文学写作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尤其是对于传统的浅层次、经验型的、泛抒情性的写作,面对AI的冲击,可以说毫无招架之力。但是AI并不能取代真正的创造型写作。真正的文学是深植于生命体验、精神内视、建立人与世界交互关系的探微式创作,这是一切人工智能都无法涉入的。从这个层面上看,AI的出现对于文学的正本清源、去伪存真大有裨益。

诗人阿哩与赵原对话时提出:人工智能会取代你的想象吗?应该会,但不完全会,会取代99.9%以上。剩下0.1%,是诗歌的内核,是诗人与AI的区别,也是诗人有血有肉的表达。哪怕有一天,Al会取代诗人的想象,但绝不会替代诗人生命中的体验!

阿哩说:“关于语言的边界,AI会模仿大多数的诗歌,对传统抒情的新诗冲击最大,基本超越了。只有少部分具有辨识度的,有独立思想的,坚持自己语言风格的诗人,才不容易被复制。但诗歌在网络上传播,随着时间推移,语言也会逐渐没有了边界。”

诗人甘红说:“作为一个普通的诗歌写作者,我试着用AI模仿自己的语言风格去表达,却发现生成的诗句差强人意,很难表达出来我真实细腻独特的想法,空有整齐的形式和韵脚以及和诗意相关的词藻,很难触动心灵。今天的讲座让我深有感触,诗人要更多地开眼看世界,坚守对生活的热爱与洞察。真正的诗歌源于生命体验、情感沉淀和灵魂叩问,饱含着独特的人性温度,需要的是霎那间的灵感和触动。”

诗人清扬(李银辉)说:“今天聆听了周瑟瑟老师的讲座:Al时代诗人何为。我认为AI是文字智库,是由人的智慧提炼的N个点组织而成的面。它是时代的产物,但并不代表可以替代人为写诗。毕竟,诗人的写作需要触点,灵感出来的时候,人的精神是脱疆状态。譬如李白的《将近酒》,他是在醉酒后写的,脱轨状态,甚至于是真空状态。”

清扬谈到,在周瑟瑟主编的《语言的边界》年选中,何孝乔2岁时说出的诗《风死了》:“风是不是死了”。这是一首微诗,道出天真书写。纯粹,浪漫,诗一样的语言,出奇不意的表达。周瑟瑟老师说这是人类原初的非逻辑思维偶发的诗意。周瑟瑟老师认为没有风,这个世界就没有任何生命。我也写过《风声》:“天气太热/似乎什么也没捞着/只漏了点儿风声//风其实没有形状,只是我们捕捉到它时心动了。”

周瑟瑟给福田儿童图书馆香蜜分馆的读者写下寄语:在森林图书馆读诗,呼吸诗歌的氧气。


讲座现场

周瑟瑟(左)读赵原与赵卡的诗,甘红(右)吹埙

赵原(右)与阿哩(左)对话

甘红(左)与赵原(右)对话

清扬(左)与赵原(右)对话

阿哩(左)读诗,清扬(右)钢琴伴奏

周瑟瑟寄语福田儿童图书馆香蜜分馆的读者:在森林图书馆读诗,呼吸诗歌的氧气

责任编辑:马欣
延伸阅读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

李家超邀社区客厅家庭礼宾府开派对 共度温馨圣诞

日媒:丰田决定在上海建厂 生产100%电动汽车

全球南方9国明年正式成为金砖伙伴国

李家超分享礼宾府圣诞装饰 祝愿平安喜乐

香港国安处通缉钟剑华等6人 悬赏100万

邓炳强:将向法庭申请没收许智峰犯罪得益 市民不应与潜逃者有任何金钱瓜葛

苏州辟谣大量外企撤离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