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哲学系系主任程乐松在开学典礼的致辞引起舆论关注。图/北大哲学人公众号
毕业典礼过去三个月,北大哲学系系主任程乐松的致辞又出圈了。这一次,是开学典礼。
“与其给大家一大堆的学术和学习建议,形成一个空洞且并无多大价值的‘共识’,还不如与大家说一些学术以外的生活经验”,结合“北大哲学人”公众号的标注,程乐松在2025年开学典礼的致辞中,有不少“金句”被网友“划线”转载。
据中国青年报,今年6月,程乐松于毕业典礼中的致辞演讲曾在互联网上被广泛传播。程乐松教授在演讲中提到的“把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等内容引发公众强烈共鸣。
这次开学典礼致辞中,程乐松开门见山提出,“就我自己而言,生活的根本任务在于,找到属于你的、适当且愉快的生活方式。”
哲学,这门看似高深莫测、远离生活的学科,在程乐松的致辞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击中了很多人的心坎。
程乐松的致辞,既无艰深术语堆砌,亦非居高临下的训诫,没有让人一味仰望星辰大海,而是启发人们真正认识生活、发现自己。其娓娓道来的话语,被网友转发,从燕园一隅传至广阔舆论场。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面临着形形色色的生活难题。无论是工作中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复杂,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的探寻,都促使大家希望找到答案。
“生活的最大天敌就是不自觉地陷入虚假的表演——不是做自己,而是在表演别人眼中的自己”,程乐松的这句被广泛转发的“金句”,精准地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
今天,AI带来技术狂欢,大数据的算法推送的内容,很大程度上在“纵容人们对世界的误解”。程乐松就说过,“现在天天看视频,小朋友已经搞不清楚我们的日常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从这个角度而言,理解人,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穿透生活和技术的表象来真正理解生活,在今天非常重要。而这,应该也是程乐松的“生活式哲学”,以及他这种注重现实关怀的人文学者,受到大众青睐、走红出圈的内在原因。
长期以来,埋首书斋做学术研究的“学院派”学者,很多人对学术的“公共性”和社会公众保持着警惕和距离。当然其原因可能不只是知识分子的清高。但程乐松认为,哲学在这个时代应该呈现出某种公共性。他曾表示,“我们哲学系特别希望哲学能呈现出某种独特的公共性。”
程乐松通过分享学术以外的生活经验,引导公众关注日常生活本身,这也使得原本属于小圈子里的哲学,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学术壁垒,向社会保持了某种有限度的开放性和公共性,这或许也是其声音能走红出圈的原因。
自1912 年北京大学设立“哲学门”,中国现代意义上哲学系和哲学学科走过100多年。
如今,哲学早已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属,而是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悄然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中。
苏格拉底曾说,“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有一句名言:“我们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我们要爱具体的生活,不要抽象的生活。”这些哲学思想,仍然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人们在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感受着哲学的熏陶。
今天,每一个在生活中奋力前行的人,其实都在有意无意地依靠哲学的信条摸索向前,用哲学平和己身,指导人生,渡过生活之海。
值得深思的是,有网友指出,程乐松的演讲“只分析问题,未提供解决方案”。这种批评可能恰恰点出了哲学的本质。
正如程乐松所说,哲学能够带来的一个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它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我们处在这样的生活世界里。“有些时候,理解就是解决方案本身。”
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哲学不是解决具体问题的学问,哲学家也不会提出准确的人生参考答案。这看起来空洞,但并不是鸡汤,确实需要每个人去思考,去感知。
在这个技术突飞猛进、变幻莫测的时代,或许人们更需要哲学的滋养。这样的哲学,并非是让人一味仰望星空,或许更是关注生活,认识自己。
同时,程乐松的致辞走红,也让更多人重新认识到哲学这一“冷门学科”的魅力和价值,进而让更多人接触和理解哲学,这不无裨益。
撰稿/新京报评论员 柯 锐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