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永恒
美国知名保守派活动人士、总统特朗普的政治盟友查理·柯克10日在犹他州奥勒姆市的犹他山谷大学演讲时遭枪击身亡,终年31岁。
消息传来,网友们一片叹息,惋惜此人才刚刚31岁,还正处于美好的青年时期,就被暴力过早地剥夺了生命。
2024年7月13日,美国前总统、下任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在总统竞选集会中,遭遇美国一男子枪击,特朗普右耳廓被枪击受伤,面部染血,但幸运的是,他躲过了那次暗杀,活了下来。
可是这一次,特朗普31岁的政治盟友查理·柯克,就没有他那么幸运了,在这次暴力袭击中,遇刺身亡。
美国是民主国家,是两党依靠竞选轮流上台的选举政治,看上去一片祥和,其政治人物为何频频遭遇刺杀,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这起码说明,美国政治社会,并不像其对外宣称的那样“完美”,而是折射出美国政治社会中存在日益尖锐且难以调和的深层矛盾。这应该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社会极端化、政治暴力化趋势下的一个可怕但合乎逻辑的“产物”。
当政治对立已从理念之争滑向人身毁灭,当政治辩论不再局限于议会、媒体和街头演讲,而是通过子弹来“解决”时,表明美国社会的底线正在崩塌。对手不再是“持错误观点的同胞”,而被妖魔化为“必须被清除的国家敌人”。这种“非人化”认知是政治暴力的温床。
这意味着,美国社会的“压力锅”即将到达临界点,特朗普及其代表的政治光谱,极大地撕裂了美国社会。无论是“让美国再次伟大”的民粹主义,还是其反对者所捍卫的“自由民主价值”,双方都坚信自己是在拯救国家,而对方在毁灭国家。这种存在性焦虑和零和博弈的思维,使得政治氛围“高度易燃”,任何火花都可能引爆失控的暴力。
当下,美国传统制造业外流、贫富差距急剧扩大,造就了大批“被遗忘的”白人蓝领和中产阶级。他们将困境归咎于全球化精英和现行体制,而特朗普式的民粹主义正好为他们提供了宣泄愤怒和找回尊严的渠道。而另一边,都市精英和年轻一代则面临着阶层固化和未来不确定的压力。经济基础的对立加剧了上层建筑的撕裂。人们对特朗普统治下的民主制度(如选举公正性)、司法体系(如对总统的多次起诉)的信任降至冰点。当人们不再相信体制能通过和平、理性的方式解决争端时,暴力就成了“最后的手段”。
另外,美国独特的枪支文化,民间自由持有枪支的传统,使得政治暴力能够轻易地以最致命的方式表达出来,大大降低了实施极端行为的门槛,使得暴力行为变得触手可及,一触即发。
美国政治社会的暴力悲剧,对于其他国家有什么教训?或者说给了我们什么启发?
一、警惕民粹主义的双刃剑。民粹主义领袖能够快速动员大众,但其“我们vs他们”的话语体系会深刻地毒化公共讨论,为社会分裂埋下长期祸根。各国需警惕为了短期政治利益而玩弄身份政治和仇恨政治。
二、维护政治对话的底线至关重要。必须坚决将政治对手视为“竞争者”而非“敌人”。政治人物、媒体和公众人物有责任在言辞上保持克制,避免煽动性语言,防止暴力被合法化。
三、重视经济社会的基础性作用。经济上的巨大不公和机会不平等是政治极端主义的土壤。一个能够惠及大多数人的经济发展模式,才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需要精英的智慧、制度的韧性以及公民社会的不断呵护与修复。一旦撕裂超过临界点,通往和解的道路将漫长而艰难。特朗普及其政治盟友遇刺事件是美国政治社会深层次矛盾的一个缩影,美国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改革,而这一过程注定充满挑战。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