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份《施政报告》明日公布,体育界期望政府继续推动社会关注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立法会议员霍启刚表示,本届政府对体育方面的投入持续增加,目前体育发展的年度预算开支达到了79亿港元,体育界是受到很大鼓励的。体育政策按五化发展(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专业化及产业化),已经建立出了本港非常热烈的体育文化。霍启刚认为在推展爱国主义教育方面也是形成了非常正面的影响。
他强调,体育是有凝聚人心的力量,尤其是港队运动员近年在各大国际赛事上接连取得佳绩,也塑造了正向的社会气氛。
在专业化方面,过去《施政报告》重点提出要建设体育争议解决制度,他对此非常支持的。他指,本港体育及相关活动每年经济贡献超过380亿,随着体育产业化发展,体育仲裁需求会持续增加,他相信在一个健全的体育争议仲裁机制的基础下,香港也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去吸引体育同商业纠纷案件到港进行仲裁,不仅是维护体育公正,同时也可以为香港经济带来经济增长点。他同时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资源培养相关人才,尤其是培养出本港有更多具备仲裁及体育法律专业知识的仲裁员人才库,进一步强化香港体育仲裁的定位打破国际体育仲裁主要由西方国家主导的现状,提高国际话语权。
另外,政府之前在《施政报告》也提出建设国际体育盛事之都,其中包括加强精英运动员和教练发展,他认为是非常正确的著眼点,去年他曾发布一份精英体育研究报告,对精英运动员及精英体育项目做了具体分析,部分建议也获得政府当局采纳,包括提升精英运动员的资助额,并严谨审视精英体育项目的评级准则,霍启刚认为相关措施带出了正面信息,也期待香港体育可以在政府同社会各界支持下,不断发展。
就政府表示“研究建立一套全港性教练认证机制”的想发,他对此表示支持,相信香港做好教练认证制度系统后,以后可以更好对接大湾区以至全国体育培训工作,促进体育人才流动,同时也保障本地运动员的双轨发展,长远为本港体育产业化带来新动能。
霍启刚认为,场地设施对于支持体育五化发展不可或缺,他在不同渠道都反馈指本港许多体育场馆都需要翻新,不仅是为了追上国际标准,更重要的是确保合乎规格的体育场馆设施能够有足够的供应,才能满足业界的需求。除了日常训练,这些场馆需要能够支持国际体育盛事来港举办,才能更好地帮助建设本港为国际体育盛事之都,未来在引入、或是发展国际体育品牌方面,能够提升竞争力。对此,政府曾表示将兴建一个设有剑击训练及比赛设备的体育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对体育界及剑击爱好者来说是好事。希望政府能继续支持本港发展自己的强项运动,争取更上一层楼,进一步提升香港体育实力。
霍启刚希望有关工作能够加快进程,希望从整体进行规划,需要盘点全港的文体设施,按需要来制定时间表,确保场地供应及翻新工程的时间可以互相配合,尽量减少对市民的影响。
此外,近年透过“M”品牌制度支持的国际体育赛事数目持续增加,政府充分聆听业界声音,推出优化措施,从资助额分配、到甄选标准等多方面进行多项调整,霍启刚希望能够进一步配合施政报告中各项支持盛事活动的政策目标更高效推行。
另一方面,体育产业化是支持体育建立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霍启刚也就此提出多项建议,希望能够为发展体育产业创造更便利的行业生态环境。配合体育盛事活动的发展,大型体育场地的供应至关重要,本港大型体育场地供应量有限,更应该针对其优势做出规划。上一份《施政报告》提出政府将接纳建议,重新检视香港大球场改建计划,我对此是非常高兴的。大球场目前是除了启德体育园以外,容纳人数最多的政府营运体育场馆,并且随着过去几十载的发展历程,其周边已建立其相当浓厚的体育气氛,有各大体育组织的办公地点,有餐饮及体育旅游配套设施,因此,善用现有资源,为大球场做出合适定位十分重要。政府应该维持其承办大型赛事的规模,与启德体育园协同发展,共同配合发展盛事之都的目标,形成互惠共生关系。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