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办公室)、作家出版社、山东省作家协会等联合主办,山东省文学期刊社承办的赵德发长篇小说《大海风》研讨会在北京举办。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何向阳,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一级巡视员程守田,作家出版社社长鲍坚,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山东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赵艺丁等出席会议。白烨、梁鸿鹰、李云雷、王光东、李掖平、张丽军、崔庆蕾、宋嵩、丛治辰、马兵、兴安等专家学者及《大海风》的作者赵德发与会,共同围绕《大海风》的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文化内涵及时代精神等多个层面展开深入研讨。
赵德发长篇小说《大海风》研讨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在致辞中,吴义勤表示,《大海风》是非常饱满有厚度的作品,具有细节丰盈的博物学书写,人物群像的立体塑造成功,是一部海洋文学的集大成之作,又是海洋文学跟乡土文学相结合的作品,既突破了传统乡土文学叙事方式,将改革史与海洋文明、博物学传统相结合,为当代文学提供了山海变迁史的书写范式。白玉刚指出,赵德发的《大海风》既是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北方海洋文化谱写的一曲壮阔史诗,也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一部献礼性的作品。何向阳介绍,《大海风》是赵德发酝酿已久的作品,他在日照居住三十多年,并在日照市第一养殖总场挂职大半年,深入港口、渔村,积累了大量素材,还阅读了众多海洋文学经典和专业书籍,对渔业史、航运史有深入研究,这些都反映在他的小说中。
此前,由赵德发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改编的电视剧《生万物》热播。该剧以1926年的鲁南天牛庙村为叙事起点,揭示了中国农民在不同时期对土地的争夺眷恋、互为依托、深入骨髓的联结关系;同时也展现了乡土社会的内在结构和文化逻辑如何在时代变迁中经历挑战与转型。而此次推出的新作《大海风》,则以黄海之滨的马蹄所和青岛、上海、大连等港口城市以及广阔的海洋为故事发生地,书写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北方的渔业史与航运史,表现人海关系之变与时代风云之变,完成了从土地伦理到海洋伦理的叙事拓展和空间转移。
《大海风》
作者:赵德发
版本:作家出版社 2025年1月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白烨在发言中表示,赵德发的《大海风》是近年长篇小说的重要收获,以小见大地展现了中国从半封建走向半殖民地的历史进程,以及民众的觉醒与反抗。作品人物塑造极为成功。在写法上,作品从容不迫,将胶东地域风情与民俗文化描绘得细腻如油画。《文艺报》原总编辑梁鸿鹰认为,《大海风》以山东沿海为基点,通过邢氏家族三代人的兴衰,折射出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与阵痛。作者对海洋的书写堪称教科书级,将海洋从地理背景提升为深刻的生存哲学符号,探讨了传统与现代的博弈与共生。主人公的成长轨迹,是近代国人寻求出路的缩影,他身上融合了海洋智慧与西方理性,最终成为知行合一的实践者。小说以家族史串联大历史,将厚重感与烟火气融为一体,成功塑造了在时代浪潮中挣扎与坚守的海滨众生相,是当代文学中一部兼具地域特色与宏大主题的攀登之作。
《生万物》(2025)剧照。
《中国作家》主编李云雷表示,该作通过将传统分海洋与陆地、现代分中国与西方,丰富了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层次,“主人公邢昭衍作为民族企业家形象,代表了改革开放后对该阶层历史作用的新认识。作品作为抗战前史,填补了近代至抗战爆发的历史空白,丰富了抗战题材文学创作。写法上传承《红楼梦》式世情小说传统,百科全书式描写,将戏剧性与生活化结合,艺术表现开放成熟。”山东省作协原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掖平在发言中指出,《大海风》在叙事艺术上实现重大突破,成功整合当代长篇小说叙事创新。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实业、教育及文化传播的多维融合,鲜活呈现东西方文化的深度碰撞与有机缝合,如德国卫礼贤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回传西方,邢昭衍融合儒学精神与西方实业理念推动航运工业转型。作品以个人奋斗、家族命运与民族历史构建叙事桥梁,使历史重负因个体生命支撑而具温度与力量。
《怒海雄心》(2007)剧照。
从《通腿儿》到《农民三部曲》,再到《经山海》《大海风》,在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张丽军看来,赵德发完成了从乡土到海洋文学的跨越。《大海风》是其海洋文学奠基之作,成功塑造邢昭衍这一中国民营航运实业家新形象,该作通过主人公从书生到实业家、抗日英雄的转变,以祖先、卫礼贤、张謇为精神引领,并精细构建黄渤海文学地理空间,提供新经验、新形象与新空间。
记者/何安安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