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区政府高度重视以科创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中国诺贝尔奖”之称的“未来科学大奖”今年继续在香港举办大奖周活动,在此前夕,一系列科普活动率先登场为下月的大奖周预热。首场“Hello Scientists 你好科学家”讲座9月27日于香港科学馆举行,由2019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得主、国际著名港产粒子物理学家陆锦标教授主讲,吸引约250名本地中学生及家长参与。
陆锦标教授发现了新的中微子震荡模式,解释宇宙中物质与反物质的对称性,为破解宇宙为何有物质存在的奥秘提供了新角度,并在2019年获颁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他在“Hello Scientists 你好科学家”讲座中,讲解“破解中微子振荡的密码”,并分享他的成长、求学及从事科研的经历。
曾遇挫败萌放弃念头
他忆述当年拟在大亚湾核电厂开展实验时,曾碰到不少挫折。当时身在美国的他,先后向不同机构寻求合作,均被拒绝,一度犹豫是否应该放弃,幸好最终得到中央政府帮忙,才能在核电厂开展实验。
谈到学习,陆教授忆述,小时候家中有东西破损,很多时都要身为大哥的他去修理,令他渐渐对工程及科学产生兴趣,长大后投身科学研究。他坦言,自己性格比较害羞及内向,直到去美国求学后,才慢慢敞开心扉,变得比较开朗,愿意与人沟通。这转变帮助了其发展,因为他的大型研究需要跨学科的合作,能与人沟通十分重要。
投身科学条件必须有热诚
目前在香港中文大学修读医科,并在香港科学院院长卢煜明教授的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的刘璟龙同学担任互动环节主持人,他问到中学生可以如何审视自己是否适合向科学之路发展,陆教授表示,投身任何工种都必须有热诚,若有厌恶必会产生压力,不会做得好;因此,从事科学先决条件是要有热诚,而且研究往往花费很长时间,需要有投入度及坚毅才能走下去。
身兼2025未来科学大奖周程序委员会联席主席的卢煜明教授在录像致辞中形容,从事科研并非单单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种态度及精神,即使面对失败仍勇于接受挑战,持之以恒地学习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参与讲座的同学们有机会与科学家面对面交流,感受科学家不断追求的科学精神,启发勇敢追寻科学梦想。他期望同学从中感受到科学家精神,即使将来没有投身科研,亦对学习会有帮助,毕生受用。
未来科学大奖周将于10月22至26日,第三度于香港举办。除了科学峰会、获奖者与青少年对话、颁奖典礼与音乐会等重点活动外,在9月27日及10月14日分别举行两场科普活动“Hello Scientists 你好科学家”,让一众本地中学生有机会与国际杰出科学家交流,藉聆听他们的科研经验,启发自己的科学兴趣,从中找出自己的未来路向。另外一场“Hello Scientists 你好科学家”讲座将于10月14日在香港太空馆举行,讲者为2022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得主、物理化学家杨学明教授,主题为“追求卓越︰我的科学人生”。(完)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