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资讯 / 正文

为海外被领养的中国孩子 搭建母爱桥弥补人生遗憾

香港新闻社10月4日讯 9月,伦敦市中心历史悠久的圣马田堂正举办一场《多彩童心》的儿童艺术展。展览滙聚了中国、法国、英国三个国家85幅儿童作品,值得关注的是,其中33幅是中国三所残障学校送来的、还有部分作品是被西方国家领养的中国孩子创作的。

文|纪硕鸣

9月,伦敦市中心历史悠久的圣马田堂正举办一场《多彩童心》的儿童艺术展。展览滙聚了中国、法国、英国三个国家85幅儿童作品,值得关注的是,其中33幅是中国三所残障学校送来的、还有部分作品是被西方国家领养的中国孩子创作的。由英国母爱桥与伦敦国际开放日艺术节联办的儿童艺术展,旨在鼓励华人学童以独特的各自视角描绘生活与希望,展现他们的创造力与想象。

著名艺术家曲磊磊开讲为《多彩童心》拉开序幕

观众络绎不绝,有人感叹说,这是他们第一次在教堂里看到「另一种中国的声音」。就在参观艺术展中,相约母爱桥主要创办人薛欣然訪問,這位知名的記者、学者、作家、慈善家,更喜欢大家直接称呼她欣然。

「母爱桥」故名思义,为孩子充满母爱的桥梁。这座桥的初心要为被西方领养的孩子弥补人生中缺失的中国遗憾。创建至今,欣然已经在这座满是爱心、爱意的「桥」上行走了超过21年。站在艺术展览的众多观赏者中,欣然默默环视四周,这不仅仅是一个展览,更是一段21年漫长历程的一个缩影。这样的时刻,是坚持的最好答案。

「爱」的点燃「爱」的桥梁

「关心儿童的成长,是母亲的天性;需要母爱又是孩子的天性。」欣然认为,这是最基本的人性认知。触动最初萌生建立「母爱桥」的念头,就是因为这样的初心:那是一次意外的提问。2002年,欣然第一次在美国做她出版的书藉宣傳和讲座时,惊讶地看到前来的许多当地观众都牵领着从中国领养的女孤。

一次演讲结束后,一个三岁被领养的女孩问她:「我的中国妈妈是不是不要我了?」欣然愣住了。她看着孩子真诚而困惑的眼神,当场无法回答。

此后几年里,她又在多国多次听到同样的问题。最让她难忘的一次,是在新西兰的家庭聚会上。一个五岁小女孩悄悄跟随她进洗手间,低声问:「欣然,你能告诉我,我的中国妈妈为什么不要我了吗?」欣然眼泪夺眶而出,孩子的渴望那样直接,却没有答案。

2012年母爱桥志愿者与英国领养机构联办中国文化周

人的一生最应该知晓的二件事:我从哪里来,会到哪里去?最终都想上天堂这是毫无疑问的归宿。但那些被领养的中国孩子,大多却不知道自己的生养母亲,不知道从哪里来!

这个问题缠绕了欣然许久。她逐渐意识到,对于这些被西方国家领养的孩子而言,物质条件已经解决,但身份与根源的追问却无从回避。

2002年9个月大时被美国奥尔森夫妇领养的中國孩子,之后便和养父母居住在俄亥俄州的费尔菲尔德镇。不幸的是,2014年12月11日,就读当地中学七年级的艾米丽,在家中自己房间开枪自杀身亡,整个社区都对此表示震惊。与艾米丽一样,有着黄皮肤、黑眼睛,却从小喊白人爸妈的领养孩子,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自我认同的问题受到关注。

据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奇斯(Margaret Keyes)在2013年在美国小儿科期刊(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的「领养与非领养孩子自杀危机」报告中指出,领养子女的试图自杀率,远远高出一般非领养孩子的四倍,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曾经被抛弃的创伤,对年幼孩子来说,很容易造成解不开的心结。「必须让养父母接受族裔相异,未来可能对孩子造成的负面情绪后遗症的相关教育」,同时让家庭保有不同肤色文化的朋友往来,最重要的是养父母一定要学习并深刻了解「沉默不代表平静。」

而早在2004年,欣然就創立了「母愛橋」,名字的寓意很简单:用母亲的爱搭一座桥,让这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中国孩子和他们的原生家庭、文化与情感重新连接。

二十一年的「不归路」

欣然常说,创办「母爱桥」是她走上的一条「不归路」:既然看见,就再也无法转身。經過大量的調查,呈現在面前的是,在全世界有27个国家领养了16万中国女孩,絕大多數的孩子都不知道自己是被誰帶來了世界,不少人在問:為什麼?

「因为一旦你开始接触,就会发现问题的规模远比想像大得多。」欣然回忆说。多年来,她听到过孩子数不清的问题,看見过养父母充满无奈的表情,也见证过一次次跌宕起伏的寻亲过程。

2025年母爱桥在伦敦举行的中国春节庆典活动

寻亲与救助,始终是「母爱桥」最艰难却最必要的工作。

对外国养父母来说,他们会根据国际领养系统拿到一份收养档案,上面有着孤儿的被遗弃或是被发现的公安凭证、被孤儿院认领、至少两次体检记录、在孤儿院成长经历、以及国际间收养的必备文件等一系列约十项内容。但许多自1991底年至2016年从中国领养的孤儿资料实际上不少档案并不准确,有的甚至完全虚构。欣然说,母爱桥志愿者们所经历最大的挑战便是被领养者的领养信息难以考证:出生地的拆迁、人口流动记录的残缺、寻亲系统不完善、被领养者以及领养他们家庭的心理挑战,还有跨国交流中从语言到时差各种难度。

她形容过这种状态:「每天都像在黑暗隧道里摸索,前面也许有光,也可能什么都没有。但你不能停,因为孩子在等答案。」

不仅寻亲过程注定伴随挫折,而且有的身生家庭在最后一刻选择拒绝承认,理由是怕影响现在的生活;有的亲属因政策阴影而拒开门见面;还有的母亲流着眼泪说:「对不起,我不能说出真相。」

补上未完人生的一课

在漫长的寻访路中,欣然渐渐意识到,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找到父母。但无论结果如何,他们都需要一个文化的连接点。文化教育就成为另一条关键通道。

于是,母爱桥开始更多地着力于文化传承。他们在线上线下以不同的方式支持英国、美国、欧洲多国的社区和中文学校,支助他们的中国传统庆典活动、常年在伦敦为华人学童办画展、组织全英双语朗诵比赛等等。

2015年向中国儿童传递爱心支助乡村小学圖書館

在中文课堂上,当孩子们学认「明」字时,老师告诉他们:「一个『日』、一个『月』,组合为明天和光明,既是光亮,也是希望。」孩子们或许仍不太熟悉汉字,但能从中感受到一份来自血脉的联系。

二十一年来,共有六届领军团队、海内外上千名志愿者加入母爱桥:年长的有八十多岁艺术家,年幼的甚至是孩子跟着父母一起帮忙,他們与母爱桥同愿同行,不斷拓展母爱桥的善舉。在海内外多国出版界与学校、领养家庭的捐赠支持下,母爱桥已捐助了三十个儿童文化图书馆,许多中国志愿家庭自掏腰包,驱车把书架、衣物送到中国农村学校。

很多志愿者带着自家孩子参加母爱桥去农村搭书架、踢球,那些孩子们回到城市后都会很感慨:「他们什么都没有,我也要帮他们。」如家长们所言,类似志愿者经历在孩子们小小年纪的心里,种下了善意的种子。

在2025年母爱桥与伦敦国际开放日联合举办的「多彩童心」画展现场,有的志愿者为此悄悄擦泪。他们知道,自己的努力也许不能马上改变什么,但至少能给孩子一个信号:有人在乎你,记得你。

虽然母爱桥寻亲成功的案例不算多,但二十一年来的善举实际影响却远超数字。截至目前,透过「母爱桥」已有近二十个孩子与亲人成功相认,解开了他们的生世之迷。更广泛的,是众多孩子在课堂与画展里找到了「中国」的归属感。一位养父说:「我们给得了孩子现在的爱,但她过去的部分,是母爱桥帮她补上的。」

对许多孩子来说,「我从哪里来」的答案,并不一定是父母的名字。它也可能是一堂中文课、一幅画作,或者一段回乡之旅。欣然说:「我们的目标不是给出所有答案,而是告诉他们,他们并没有被世界遗忘。」

至于「我要到哪里去」,答案当然掌握在孩子们自己手里。但只要认知到自身的根源,他们就能更有力量走向未来。

欣然和她的志愿者伙伴,仍在这条不归路上前行。她说:「这条桥,也许永远没有完工的一天。但至少,它让孩子们知道——你值得被记住,你从来不孤单。」

责任编辑:吴美玉
延伸阅读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

李家超邀社区客厅家庭礼宾府开派对 共度温馨圣诞

日媒:丰田决定在上海建厂 生产100%电动汽车

全球南方9国明年正式成为金砖伙伴国

李家超分享礼宾府圣诞装饰 祝愿平安喜乐

香港国安处通缉钟剑华等6人 悬赏100万

邓炳强:将向法庭申请没收许智峰犯罪得益 市民不应与潜逃者有任何金钱瓜葛

苏州辟谣大量外企撤离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