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与中秋相逢,大家度过了一个长达8天的小长假。北京市商务局围绕“京彩四季”主题,全市协同联动,推出500余项文商旅体促消费活动,丰富消费供给,激发市场活力。
8天假期,北京市商务局重点监测的百货、超市、专业专卖店、餐饮和电商等业态企业实现销售额95.1亿元。全市60个重点商圈客流量5966.8万人次,同比增长13.9%。
据介绍,假日期间的消费呈现多个亮点,例如,重点赛事票根经济成为拉动城市消费的强劲动能;首店首展与夜经济让消费潜力得到充分释放;网红餐厅的创意菜品,让餐饮市场充满“烟火气”。
国庆中秋假期,大运河边的非遗市集开市。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票根新模式激活假日消费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北京的城市活力因两大国际顶级赛事——中国网球公开赛与WTT中国大满贯赛的同期上演而格外炽热。这一难得的“同城双赛”盛况,不仅为全球体育迷献上了一场体育盛宴,更巧妙地将赛场内外的澎湃激情转化为拉动城市消费的强劲动能。
西单更新场、首创奥莱、北辰荟等多个商圈设置了中网赛事“第二现场”,通过赛事直播、网球主题市集、音乐节等活动,打造“观赛+消费”新模式。一个精彩的制胜分引来全场欢呼,随后,人们涌入旁边的网球主题市集,挑选限量版球拍挂饰,或是在模拟发球测速器前一试身手。体育的魅力,就这样自然地融入了消费场景之中。
赛事票根,这张薄薄的纸片,在这个假期成了穿梭于赛场与商圈的“城市通行证”。在石景山区,刚看完一场精彩乒乓球对决的赵先生,拿着他的WTT票根,在附近商圈的一家知名餐厅享受了“票根专属”的八折优惠。“看完比赛,用票根吃顿饭、再买点东西,感觉整个体验都串联起来了。”这正是石景山区联动区内重点商圈推出的“赛事票根惠享季”活动,凭赛事票根可享200余家商户优惠,让体育的热度在餐饮、零售、娱乐等多个领域持续发酵。
更具创意的联动在朝阳798艺术区上演。“中网嘉年华Open Live第二现场”将网球元素与工业艺术空间碰撞:一边是艺术园区内直播的激烈赛况,另一边是潮流音乐节与网球主题艺术展。游客凭一张中网票根,即可在园区内串联起的百余家品牌商户与艺术机构中享受专属福利。人们在欣赏完一场五盘大战后,转身就能沉浸于艺术与消费的融合体验中,体育、文化、商业的边界在此刻被彻底打破。据统计,假日期间,首钢园商圈、北苑商圈客流量同比分别增长1.1倍、5.9%。
首店首展+夜经济,构筑消费新场景
国庆假期,北京的消费市场被“首店首展”与“璀璨夜色”共同点燃,一场关于新奇体验与夜间活力的“双重奏”,在城市各处精彩上演。
节前,一批各具特色的商业项目“跑步入场”,迅速成为聚集人气的新磁极。在海淀区“魏公·芳华里”,一个“小而美”的商业生态正悄然形成,为周边社区提供了精致的生活选择;大兴区“世界坊”则以其浓郁的“烟火气”,成了家庭假日休闲的新去处。新奇体验是吸引消费者的不二法门——海淀大融城的“全机器人市集”里,机械臂娴熟地制作着咖啡,让购物充满了科技趣味;微博在大吉巷打造的“IN跨次元引力场”,则汇集了Animate Cafe、三体·四维空间等一众特色首店,将二次元文化从线上引入线下,成为年轻潮流人群的打卡胜地。
首店的魅力,更在于它能制造出独一无二的消费话题。三里屯“阿嬷手作”北京首店推出的 “豆汁”系列饮品,以一种大胆的创意挑战着味蕾,引爆了社交网络;荟聚购物中心里,“一栗”北京首店现场研磨坚果酱的香气,用最质朴的方式吸引了追求健康的顾客。与此同时,一系列重磅首展也强势吸睛:西单更新场的马克图布Pingu华北首发让可爱的企鹅家族温暖人心,朝阳合生汇的“宝可梦151”全国首展和朝阳大悦城的“海绵宝宝”全国唯一展,则成功将动漫粉丝转化为汹涌客流,带动双井、朝青两大商圈客流量同比激增37%和18.1%。
当夜幕降临,北京的消费活力在光影交错中再度升腾。朝阳区打造的“国际灯光消费季”,用震撼的光影秀与唯美的水上表演,擦亮了“不夜朝阳”的城市名片,直接推动亚奥商圈夜间客流同比增长39.1%。丰台区在“卢沟晓月”主题下,用现代光影技术讲述“永定河与北京城”的历史文脉,让夜间消费多了一份文化的厚重。
此外,石景山区模式口的音乐嘉年华将旋律与市集融合,延庆世园公园的无人机表演在夜空中绘出科技画卷,“音乐+市集”“科技+体验”的模式成功留住了游客的脚步,让夜晚的消费潜力得到充分释放。手机信令数据印证了这份火热:全市60个重点商圈夜间客流量突破2811万人次,同比增长23.3%——一个愈发精彩、多元的“夜北京”正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小吃摊位前人头攒动,月亮河小镇成为大运河边最有“人气”的网红打卡地。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各大商超与生鲜平台增加备货量
“双节”期间,北京市生活必需品市场呈现出货源充裕、品类丰富、价格平稳、配送高效的运行态势。全市各级渠道,从大型批发市场到连锁零售企业,协同发力,共同构筑起一个坚实、高效的城市供应保障网,有力满足了市民多样化的节日消费需求。
作为首都市民的“大菜篮子”“大果盘子”,新发地批发市场的农产品供应主渠道作用在节日期间尤为凸显。市场方面提前部署,积极组织全国基地货源,显著加大了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日常进场量,确保了供应总量的充足稳定。与此同时,位于市场内的全国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中心也迎来销售热潮,来自各地的特色优质产品吸引了大量采购商和市民,不仅丰富了首都市场的供应品类,也进一步优化了供给结构,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升级,为节日餐桌增添了更多选择。
在零售端,各大商超与生鲜电商平台扮演了将商品高效触达消费者的“最后一公里”角色。为应对激增的假日消费需求,物美、永辉等连锁超市普遍增加了备货量,特别是针对节日热销的礼盒、熟食、酒水等商品进行了重点补货。物美集团还对其多家门店进行了布局调整与服务模式创新,优化后的购物环境与体验带动了门店日均客流量的有效提升。
盒马鲜生备货量较平日增加了30%,特别是加大了鲜活海鲜、精品水果、预制菜等节日热门商品的储备,并主动延长了门店的营业时间,方便市民随到随买。小象生鲜的整体备货量也较平日提升了20%,供应保障重点向百姓餐桌必需的蔬菜、肉禽蛋等基础民生品类倾斜。在即时配送方面,平台强化了对骑手的安全与服务培训,确保即使在节日配送高峰,也能安全、快速地将商品送达,全力保障市民“不想出门、即时采购”的消费需求。
老字号排长龙,“锅气”与网红打卡催旺城市“烟火气”
国庆中秋假期,北京的餐饮消费市场展现出蓬勃活力,从老字号门前排队的长龙到网红餐厅的创意菜品,从堂食的热火朝天到外卖窗口的持续火爆,共同绘就了一幅充满“烟火气”的城市消费图景。
北京多家老字号餐厅迎来了客流与营收的双重丰收。北京华天集团旗下老字号餐厅假期前7天,营收环比增长超过25%。与此同时,外卖成为不少市民体验京味的重要渠道,华天旗下庆丰包子铺、二友居、华天延吉餐厅、同和居、马凯餐厅等老字号餐厅外卖整体营收同比增长超10%。
老字号同和居,顾客正在排位等号。受访者供图
“从上午11点到下午2点,等位的队伍就没断过,靠窗的座位得翻台五六次。”鼓楼马凯餐厅前厅经理张雪肖介绍,假期里这家网红餐厅的梨园烤鸭双人餐、毛氏红烧肉、剁椒鱼头上了外地游客的必点清单。来自大连的程女士刚逛完南锣鼓巷就直奔这里:“做攻略时就认准了这家老字号,果然每道菜都地道,没白排队。”
同和居的葱烧海参、三不粘等镇店菜吸引着食客慕名而来,假期前三天包间便已订满,中秋节当天月坛总店排队近百桌。为应对客流高峰,员工们提前一小时到岗备餐,错峰时段全员值守。外卖窗口排队的长龙则构成了另一道风景。鼓楼马凯餐厅的糖饼每天卖出六七百张,自制面食与熟食成了什刹海景区的“移动美味”。为了不让食客空等,门店不仅加倍备货,还延长了外卖窗口营业时间。
鼓楼马凯餐厅的糖饼每天卖出六七百张。受访者供图
假期里,各类创意菜品和节令美食也成为吸引顾客的利器。以方砖厂69号炸酱面为例,其“招牌黑猪肉炸酱面”凭借大块肉丁和13款时令菜码,尽管单价较高,仍广受欢迎,带动品牌假期前7天总体客流同比增长约11%,堂食营业额更是同比提升超30%。
据统计,假日期间,紫光园销售额同比增长98.8%,吴裕泰、稻香村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44.5%、12.8%。
新京报记者 陈琳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