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近年大力发展北部都会区,工联会昨日(8日)发布“以中国历史、文化与科技元素命名北部都会区新增街道及公共设施倡议书暨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逾7成受访者认为北都街道及公共设施命名时加入中国历史文化元素,有助提升港人国民身份认同。同时,6成受访者建议命名加入“名山大川、著名景观”元素;其次是“国家科技成就”元素。部分特色建议包括包括东江、天宫、神舟等。
工联会在今年8月至9月期间,透过网上问卷收集市民对以中国历史文化等元素为北都街道及公共设施命名的想法,共收回327份有效回应。调查指出,认为未来命名北都新增街道及公共设施时加入中国历史文化元素对增加市民国民身份认同“非常有帮助”的受访者比例最高,达46%;选择“有帮助”的受访者亦有27%,两者相加超过7成。
至于北都该用哪些元素命名?6成受访者建议加入“名山大川、著名景观”元素;其次是“国家科技成就”元素,有58%;“民族英雄、历史伟人”和“地方史、抗战及红色历史”同获55%受访者支持;“古代史、古迹文物”则有5成人建议使用。
香港中通社资料图
在问卷的开放题中,受访者具体建议的命名内容可归纳为名山大川、科技元素、古典文化、历史典故、乡郊文化等五大类型,部分特色建议,包括五岳、珠江、东江、天宫、神舟、蛟龙等。
工联会会长吴秋北表示,街道及公共设施的名称不仅有实用性,更是城市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名片,向游客述说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更向市民大众传达了什么人、事、物需要被纪念,什么价值观值得向往,具有强烈的宣传及教育意义,特区政府需要重视。
工联会立法会议员郭伟强建议参考问卷调查结果,以北都主力发展的高新科技、高等教育等产业为命名主题,如可以采用天宫、神舟、北斗、蛟龙、孔孟、书画等元素命名街道及公共设施。
北部都会区是香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对香港青少年未来生涯发展有很大的启发性,立法会议员陆颂雄建议,北都康乐及休憩场地的设计融入更深厚文化主题,如设立“数学公园”,以中国著名数学家祖冲之命名;航天、农业或铁路相关设施,以“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铁路专家詹天佑等人命名。盼透过这些设施激发起新一代对基础科学的兴趣。(完)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