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东晓
10月20日,国际调解院在中国香港举行开业仪式。这意味着,从今年5月30日签署《关于建立国际调解院的公约》到开业运营,仅用了不到5个月时间。华春莹副外长指出,其速度之快在国际组织建设史上十分罕见。
事实上,从2022年10月21日明确国际调解院落户香港到该院正式开业,也只用了3年时间。
是什么创造了这一罕见速度?
得道多助:“以和为贵”赢得广泛国际支持
世界苦战乱久矣,苦“丛林法则”久矣。
据澳大利亚智库经济与和平研究所近期发布的报告,当下正发生着59起以国家为参与方的冲突,为二战结束以来最多;而通过和平协议结束的冲突仅有4%,为五十年来最低。
世界变乱交织之际,全球治理赤字严重。海牙国际法院、世界贸易组织(WTO)、国际投资仲裁机制等,均因为西方国家对国际法的选择性适用甚至扭曲,而成效不彰。
植根于中国传统法律智慧的调解,强调“以和为贵”,在纠纷解决的起点坚持自愿、平等,在调解过程中体现“非对抗性”,不判定对错、输赢,在结果上体现“化敌为友”,不搞“零和博弈”。
国际调解院是全世界第一个专司调解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填补了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的空白,为大争之世的定纷止争带来了曙光。
从中国倡议成立国际调解院以来,支持队伍就持续扩大。19个国家共同发起组建,33个国家签署《关于建立国际调解院的公约》成为创始成员国,目前签署国已增加至37个,来自亚、非、欧、拉美等地区。包括联合国在内的20多个国际组织,对国际调解院表达支持。
得道多助。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持,为国际调解院的组建汇聚了磅礴的推动力。
得天独厚:中央的持续授权和赋能
习近平主席指出,“背靠祖国、联通世界,这是香港得天独厚的显著优势”。
国际调解院是第一家把总部设在香港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将与设在荷兰海牙的联合国国际法院、常设仲裁法院并列为全球三大国际争议解决机构,香港也将成为比肩海牙的国际争端解决中心。
这是我大国外交为香港国际地位带来的新高度。
中央政府珍视并注重发挥香港在“一国两制”下的独特优势。香港基本法保留了普通法、衡平法等原有法律体系,使香港成为中国唯一实行普通法、也是唯一以中英文作为官方语言的司法管辖区。香港中西合璧的法律服务特色,越发呈现出璀璨的光芒。
中央政府着眼于推动香港由治及兴的长远考虑,做出强化香港国际法律服务枢纽功能的战略规划。2019年2月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2021年3月发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了把香港建设成为“亚太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的定位。
展望未来,国际调解院将进一步擦亮香港法治的金字招牌。
得天独厚。中央政府的坚定加持,为国际调解院组建提供了强大的牵引力。
得心应手:香港法治优势的充分彰显
香港成熟的普通法制度、独立的司法体系以及丰富的国际争端解决经验,为国际调解院快速组建提供了有利条件。
香港法治在多项权威排名保持领先,远超某些无理批评、抹黑香港的欧美国家。香港吸引了全球排名前一百的律师行之中的半数以上前来执业,已有20多家法律服务机构入驻“香港国际法律枢纽”,已形成“一站式”囊括诉讼、仲裁、调解等服务的国际争端解决体系。
香港各界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为国际调解院的快速组建提供了保障。
2022年11月1日外交部公布国际调解院落户香港的相关安排,香港立法会12月7日即通过配套法例,承认并保障国际调解院外交特权及豁免权。
《关于建立国际调解院的公约》缔约过程中,香港自2023年5月起配合举办多轮磋商,至2024年10月在港召开的第五轮会议,各国代表一致通过了《公约》的最终文本。2025年5月30日,香港举行了隆重的《公约》签署仪式。
人才优势为国际调解院提供人力保障。香港有超过1万名执业律师,1500多名注册外国律师。此次,香港特区政府前律政司司长郑若骅担任国际调解院首任秘书长。
香港特区政府在紧邻香港会展中心的湾仔黄金地段,拨出建于1932年、古典大气的历史建筑——旧湾仔警署作为国际调解院总部。装修工程原定2025年底完成,但提前实现了竣工。
得心应手。香港的法治优势,为国际调解院组建提供了持续的内驱力。
得到多助、得天独厚、得心应手,正是国际调解院能够高效成立的原因。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副研究员)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