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观点 / 正文

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 释放了哪些信号 | 新京报专栏

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公布。《建议》提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

▲资料图:10月15日,某地一招聘现场。图/新华社

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公布。《建议》提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

当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但应看到,这个过程中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有效需求不足、国内大循环存在卡点堵点等不利因素。这些因素之下,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压力较大。

《建议》强调“就业优先战略”,是因为就业一直都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解决中国当下经济问题的抓手。

服务业成就业友好型增长引擎

就业过程本身是人力资本增值、生产效率提升、经济增长的具体过程。劳动者在工作中,通过边干边学提升技能,推动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根据经济学上的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实际GDP(国内生产总值)便低于潜在GDP约2%。

虽然这一定律由于统计口径、产业结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原因,在中国并不完全准确,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是毋庸置疑的。道理很简单,人只有有活干、有钱挣,才能消费。

经济增长速度快时,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就业水平高,失业率低;当经济增长处于调整期时,企业收缩生产规模,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少,就业水平就会降低。这反过来又会抑制需求,进一步导致企业缩减规模,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

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就需要把就业放在优先战略,扩大就业,进而提振消费,促进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走出经济调整期。这个过程中,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无疑是实现就业优先战略的方法和途径。

因而,《建议》提出要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同时明确加强产业和就业协同,积极培育新职业新岗位,支持企业稳岗扩岗。

而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发展服务业。近年来,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持续提升,2015年首次超过50%,2024年占比达56.7%,已连续10年占据国民经济半壁江山。

同时,服务业吸纳就业的比重也在持续提升。改革开放前,农业和工业是吸纳就业的主体;改革开放后,服务业就业人员陆续超过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服务业更是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2013年至2023年,服务业年均新增就业人员741万人,2024年末,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为48.8%。可见,发展服务业对拓展就业市场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十四五”期间,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巩固,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显著高于投资和净出口,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一拉动力”。

从消费结构看,2024年,服务零售额全年增长6.2%,显著高于商品消费。这表明,我国居民不再满足于基本生存需求,居民消费正从“实物型”向“服务型”转变。

而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服务类支出显著增加则预示着,服务消费将是下一阶段消费增长的主要空间,也将成为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加强产业和就业协同、培育新职业新岗位的重要领域。

市场知识也是一种技能

《建议》还提出,完善人力资源供需匹配机制,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强化择业和用人观念引导,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

当下,中国的制造业自动化、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发展迅速。但高科技、自动化与AI的发展,也缩减了部分行业的劳动力需求。从社会环境维度看,技术革新若伴随大规模失业,易引发民生焦虑与社会矛盾,破坏技术研发所需的稳定氛围。

所以,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需要通过转岗培训、新兴领域就业引导等方式,接纳受影响劳动者,促进就业。如此,才能化解转型阵痛,为高科技、AI的落地营造安全有序的社会空间。

而从市场可持续性来看,高科技、AI的发展离不开利润反哺。稳定就业能保障劳动者收入,提振对AI等新科技的需求。这种“就业稳定——需求增长——技术盈利——持续创新”的良性循环,才是高科技、自动化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实现这个循环,就需要相关部门抓好教育、培训和就业,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提升劳动者技能与岗位匹配度,减少摩擦性失业。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技能培训中,一个常常被忽略但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市场知识也是一种技能。应该看到,基于我国的教育结构,多数中国人是没有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等市场知识的。

尤其是对不少初创者而言,多数时刻,他们在市场中只能靠自己的直觉、朴素的认知去应对市场。

成功的创业,意味着资本高效运转增值、提振消费,不但解决经营者的就业,还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相反,几十万乃至数百万投入一个失败的创业,意味着这些资本的运行效率很低,无法提供就业机会,反而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企业的经营者,规模到了一定程度,可以请专业人士提供咨询,可以自己去上商学院、MBA课程。但个体经营者却很难有这个渠道,也没有时间和金钱去负担这些学习。

而另一个现实是,中国就业市场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个体工商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登记在册个体工商户已达1.25亿户,占经营主体总量的66.9%。试想,如果无数个体作出错误的经营决策,无疑会降低整个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效率。

那么,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提供的技能培训中,就可以考虑提供一些基本的市场知识。比如,如何选址、如何测量人流、如何计算成本和利润、如何估计风险等。

有了这些知识的帮助,这些人就能更高效地创业,创业成功的概率也就更大,资本运转更加高效,也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1.25亿个体工商户,对中国经济并非一件小事,为他们提供知识支持,是就业友好型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总之,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除了需要通过产业政策、就业支持和公共服务体系等政策,充分发挥就业优势行业的作用外,也要注重“人的发展”。而无论是基础技能的训练,还是市场知识的培训,都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此,方能从更深远层次打通制约就业的堵点卡点,进而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撰稿/刘远举(专栏作家)

责任编辑:王恩龙
延伸阅读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

李家超邀社区客厅家庭礼宾府开派对 共度温馨圣诞

日媒:丰田决定在上海建厂 生产100%电动汽车

全球南方9国明年正式成为金砖伙伴国

李家超分享礼宾府圣诞装饰 祝愿平安喜乐

香港国安处通缉钟剑华等6人 悬赏100万

邓炳强:将向法庭申请没收许智峰犯罪得益 市民不应与潜逃者有任何金钱瓜葛

苏州辟谣大量外企撤离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