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中心)表示,截至昨日(3日)下午5时,中心录得一宗新增感染基孔肯雅热个案,属本地个案,亦是9天内录得的第三宗本地感染个案。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主任欧家荣表示,暂未发现新增个案与早前的本地个案有流行病学关联,因此有机会是第二个感染源头。有专家认为,香港可能出现隐形患者,但幸运的是气温逐渐下降,蚊子活跃程度会降低,防控工作将更加有效,建议政府收集本地蚊蛋,以检测是否带有基孔肯雅热病毒。
最新个案涉及一名45岁男子,住所位于青衣晓峰园,工作地点位于上环信德中心,潜伏期曾到访葵涌广场。初步调查显示,他于10月30日出现发烧、关节痛及皮疹,11月1日向私家医生求医,被转介到玛嘉烈医院急症室求医,同日获安排入院在无蚊环境下接受治疗,目前情况稳定。他的血液样本对基孔肯雅病毒呈阳性反应。初步调查显示,病人在过去接近三个月并没有(包括发病前的潜伏期内)外游,属本地感染个案。
欧家荣表示,患者并无到过首宗本地个案的居住地黄大仙凤德邨,潜伏期曾到出现过输入个案的上环信德中心及葵涌广场,中心会对病毒进行基因分析,以判断是否与香港早前的输入个案有流行病学关连,调查仍在进行中。中心呼吁涉事地区的居民,如于10月1日后出现发烧、皮疹或关节痛症状的人士,应尽快求医或联络中心。

图源:政府新闻网
今年8月,青衣晓峰园曾录得两宗基孔肯雅热输入个案,为一对父子,两人曾前往孟加拉旅游。欧家荣分析称,此个案与之前个案时间相距甚远,会进行基因分析了解是否相关。
此外,中心继续跟进凤德邨的本地个案,已为凤德邨1.1万名居民进行评估,找出40名人士近期有轻微病征,中心已完成39名市民的血液样本检验,发现他们并无感染,余下一宗仍在进行血液化验。欧家荣指出,暂未发现新增的晓峰园个案与凤德邨个案有流行病学关联,因此有机会是第二个感染源头。
针对最新一宗本地个案,中心会于患者居住屋苑青衣晓峰园、上环信德中心及葵涌广场3区进行大规模灭蚊,主动追纵有否隐形病人,初步点算1500户居民受影响,政府会进行排查。欧家荣相信未来数天的大规模灭蚊行动可将风险降至最低,指现时蚊患蚊患情况不算严重,加上香港开始进入冬季、雨水减少,认为风险“不是特别高”。
香港大学临床医学学院微生物学系教授陈福和今早在一个电台节目分析指出,首宗本地个案患者生活相对简单,影响范围较明确,第二宗个案很可能与首宗属同一群组。但第三宗个案的45岁患者于上环工作,活动范围广泛,难以直接从流行病学调查中追溯感染源头。
他认为,香港可能出现隐形患者,不过幸运的是气温逐渐下降,蚊子活跃程度会降低,防控工作将更加有效,认为市民毋需恐慌。并建议政府收集本地蚊蛋,以检测是否带有基孔肯雅热病毒。
青衣晓峰园曾录得两宗基孔肯雅热输入个案。陈福和认为,最新个案与8月个案关联的可能性较低。
截至昨日下午5时,香港今年累计录得55宗基孔肯雅热确诊个案,3宗属本地个案,其余全部属输入个案。(完)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