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志平
国家主席习近平上周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对广东来说既是重大责任,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要锚定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同心协力、稳扎稳打,努力实现重点突破、全面推进。要着力深化粤港澳合作,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规则机制“软连通”,加强立法、执法、司法各环节全流程协作,有效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建设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大局。这为弘扬改革开放精神、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香港作为大湾区四大核心城市之一,应充分利用独特优势,与大湾区内其他城市携手合作,构建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体系,加强规则衔接,同心、同力、同圆,加速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国际一流湾区。
湾区的概念,不仅指由一个海湾或相连多个海湾、港湾及临近岛屿构成海陆交接地域,更被赋予一种全新的为达共享目的而结成的区域城市联盟,或者是具较高开放程度的高级区域经济体,在国际大舞台具有重要地位。根据相关数据,全球逾50%经济总量都汇聚在各国的湾区之中,当中涵盖世界上75%大城市,可谓属全球经济的核心引擎之一。
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地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主席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习近平主席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大湾区建设领航掌舵、把脉定向。10月9日下午,习近平主席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会见来华出席本届全运会开幕式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考文垂和终身名誉主席巴赫。习近平主席强调,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就是要打造中国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六年多来,粤港澳三地协力共进,经济总量跃上14万亿元人民币,向国际一流湾区迈出坚实步伐。
相比美国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极具实力,既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市场化机制最成熟、国际资源最聚集区域之一,更是在国际前所未有的一个国家、两种社会制度、两套法律体系、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条件下所开创的极为灵活之崭新区域,其具备的先天条件,有力孕育出与别不同的湾区经济模式,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世界级城市群。截至目前,大湾区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我国1/9的经济总量。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国家扩大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将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的粤港澳三地紧密相连,以统一大市场进一步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以强大市场力量引导各城市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有序流动及合理聚集,激发和增强区域融合发展活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持续向前发展。
随着珠江口两岸公路、高铁、城轨、大桥等基础设施“硬连接”持续升级,大湾区各城市规划、产业生产布局、物流及人员流动,都得以实现根本升级,不仅利好湾区的总体经济增长,更使经济增长轴线向湾区周边的腹地推进,有利形成新型劳动力、人才及产业聚集区。
有效配置资源 促进机制对接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香港必须站得高看得远,无需“内卷内耗”,在全面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硬连接”基础上,考虑如何与周边城市连成网络,拉动大湾区形成多层次的区域经济、生活空间分布体系,将三地城市资源有效配置并细化分工,促进运行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软联通”,突破粤港澳三地市场经济体制差异和“三关税区”跨境合作政策壁垒约束,引领创造出立体的互动互通互联“大同城效应”,不断吸引人才、信息、货流、资金等要素便捷流通,并满足大家跨境就业、跨境教育、跨境医疗、跨境养老和跨境居住等需要。
建设大湾区是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伟大创举,对于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拓展发展空间、保持长期繁荣稳定,具有划时代意义。香港须从制度、法律等方面创新改革并协同发力,在“一国两制”下增强香港内联外通优势,为深化粤港澳合作迎来更光明前景。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