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大举办香港数字教育政策公众论坛。
香港文汇报讯(记者 姜嘉轩)由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应用资讯科技发展研究中心(CITE)主办的“塑造香港数字教育的未来:引领人工智能与创新之道”公众论坛,已于本月1日(星期六)顺利举行。是次论坛汇聚超过100名各界人士,包括来自教育局及香港教育城的代表、各中小学的校长与教师等,深入交流人工智能与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与学中的应用经验,期望可为即将制定的《数字教育蓝图》和《人工智能素养学习框架》出谋献策。
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首席助理秘书长(创新科技教育)谢婉贞指出,政策蓝图在于订定实践数字教育愿景的方案,为学生及学校的未来做好准备。她表示,现时不少学校在实践创新和数字教育方面已有相当的基础,这从大学研究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主持的五个主题分享中可充分体现。
在主题分享环节中,本地学校的教师与校长,以及与其合作的港大教育学院学者,分享了他们在教学法与课程中融合人工智能及数字工具的经验。
主题一:透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支援个人化科学学习与自我调控的人工智能使用
圣士提反女子中学STEAM统筹主任丘颖怡分享了该校学生与教师在科学课堂上使用由港大教育学院助理教授冯诗惠教授研发之人工智能应用程式“FunSci”的经验。FunSci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并进行更具明辨性的学习。一位科学教师指出:“这个系统不会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透过不断发问,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来得出自己的答案。”
主题二:以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语文教育中实践多模态评估创新
港大教育学院助理教授蒋联江致力推行一项运用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实施多模态评估创新计划,让学生能透过文字、图像、音讯、影片等多元表达方式展示理解与创造力,突破传统语文评估框架。青松侯宝垣小学英文科教师Purswani Neha Radhakrishan分享了该计划有助提升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评估素养、数字素养及安全意识。
主题三:促进负责任的人工智能使用,释放创意潜能
喇沙书院副校长陈润杰介绍该校于中一及中二年级推行的跨学科课程创新,将语文教育与编程学习结合,让学生运用物联网(IoT)技术解决真实生活问题。学校计划于2025-26学年进一步将AI纳入STEAM课程中,激发学生创意并培养负责任的AI使用态度。
主题四: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促进运算思维教育
九龙塘学校(小学部)苏炳耀与叶咏彤分享了在小学推行AI教育的挑战,并认为与大学的合作有助于探讨其可行性与实践模式。
主题五:支援教育转型创新与具伦理意识课程实施的校本人工智能政策
港大教育学院CITE讲师高柏安介绍了由优质教育基金资助的“培育STEAM及人工智能人才的创新网络计划”(INSMART)计划。该网络旨在建立一个自我生成及可持续的人工智能结合自主学习STEAM生态系统,提升学校设计及组织多层级连系学习的能力,涵盖学生、教师及学校领导。随后由两所参与INSMART的学校分享实践经验。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