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徐迅雷
A
北京时间2023年8月10日凌晨,美国总统拜登签署所谓“史上最严行政令”,设立对外投资审查机制,限制美国主体投资中国半导体与微电子、量子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领域。
这项行政令中的“关切国”,不仅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且还包括了中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中国的反应迅速:8月10日当天,外交部发言人就此答记者问,表示“中方对美方执意出台对华投资限制措施强烈不满、坚决反对,已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美方打着国家安全的幌子,限制美国企业对华投资,大搞泛安全化、泛政治化,其真实目的是剥夺中国发展权利,维护一己霸权私利,是赤裸裸的经济胁迫和科技霸凌”。
同一天,中国商务部表示,美方限制本国企业对外投资,打着“去风险”的幌子在投资领域搞“脱钩断链”,严重背离美方一贯提倡的市场经济和公平竞争原则,严重扰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从外交部、商务部严厉的措辞看,美国的“禁令”对中国无疑会是伤害,其程度目前无法研判。
也在同一天,香港特区政府发布新闻公报,发言人批评:美国的无理限制投资措施,违反市场经济和公平竞争原则,破坏国际经贸秩序,亦损害美国企业及自身的经济和商业利益,同时给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制造更多不确定因素;“美方应撤销相关无理措施”。
据环球网报道:8月12日,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在电台节目上表示,禁令不会影响香港创科发展的浪潮及世界“东升西降”的发展趋势。“从长远来讲,只要香港丰富融资渠道,从内地和世界其他地方吸引更多资本来港,加大引入人才的力度,禁令对香港创科发展不会有本质影响。”
这项“关于处理美国在有关国家投资某些国家安全技术和产品的行政命令”落下了实锤,译成中文,长达4000多字。
B
美国这项“禁令”,其实酝酿已久,是拜登政府历时两年进行内部辩论的产物,管经济的财政部和商务部主张温和一些,管国防的则主张更积极更严厉。
其实施的效果与后果目前不可知,然而可以看到的是,安全概念泛化和政治化,在很大程度上已影响到大国的对外决策,进而会影响全球的国际关系。
“禁令”给出的理由就是:受关注的国家正在制定全面的长期战略,指导、促进或以其他方式支持对这些国家的军事、情报、监视或网络支持能力至关重要的敏感技术和产品的进步;这些国家不仅通过研究和开发,还通过获取和转移世界尖端技术,消除了民用和商业部门以及军事和国防工业部门之间的障碍,从而实现军事主导地位。
一言以蔽之:尖端技术用于军事,要限制,从而避免“威胁美国国家安全”。
此前,在7月6日至9日,美国财政部部长耶伦访华,双方重点讨论了这个话题,当时耶伦就讲到,如果拜登行政当局发布限制美国对华投资新规则,重点将关注“国家安全问题”,但不会对两国贸易造成重大干扰。白宫有关官员在8月9日也强调说,这并不是经济行为,而是国家安全行动。
但要看到,这项针对中国的“禁令”的出台,很有可能是对付中国的“第一步”,还可能有第二步、第三步;不仅美国自己“开弓没有回头箭”,也有可能美国由此开始调动全球同伙“步调一致”对付中国;不仅是“明令”中提到的半导体与微电子、量子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可能旁及相关领域的对华投资,从而会对双边投资产生“寒蝉效应”。
而更可恶的就是,美国这次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特别”列入其中,这可真是处心积虑“考虑周全”,从而完全屏蔽了香港、澳门特区的灵活空间,彻底堵死机动的管道。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香港就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最重要窗口,是外资投资中国的最佳入口、最重要的“桥头堡”。如今美国的“禁令”这样搞,很可能会有形无形地给香港带来功能性萎缩,这真有让投资人“噤若寒蝉”的味道。
此可谓是在中美关系冰河的冰面上,又加了一层冰、上了一层霜。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何一步步走到这样的境地,搞得两败俱伤,中美双方都应该反思。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动辄“怒怼”回去,就能“万事了结”吗?如果处理中美关系总是习惯性地使用“战狼思维”,那怎么能够驾驭世界的“变数”,怎么能够为中美经贸合作创造良好环境?
C
对于美国这项“禁令”,各方的反应是多元的。
8月10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网站刊文认为,美国推出所谓对华“小院高墙”政策不奏效,“去风险”害世界。
而中国民间和网友习惯于“表雄心”和鄙视对手,比如“美国对华投资禁令不可能吓到我们,这甚至是机遇”,“对华投资限制靴子落地,拜登给自己找了个大麻烦”云云。
面对美国的打压,参考消息8月11日报道,有中国科学家表示:“我们不会感到害怕,更不会崩溃。我们将继续想方设法增强中国在这些领域的科技实力。”
如果真的是那么简单轻松,外交部发言人的措辞也不用那么严厉了。
所以,还是认真、谨慎地对待为好。
放眼世界,人要流动起来,商品要流动起来,科技人才、科研成果也要流动起来,一切都要流动起来,才会活起来,否则不是“一潭死水”那也是“半潭死水”,一国之内是这样,国际之间更是这样。
然而,要有良好的合作,才有畅快的流动;源头要有更多的活水,河流才会变得更加宽广。
无论是内地还是香港,无论是投资还是贸易,美国都是极为重要的合作伙伴。截至2021年年底,美国占香港外来直接投资头寸为3558亿港元,列第六位;2022年,美国是香港第三大贸易伙伴,双边商品贸易总额为5021亿港元……香港和美国之间有着紧密的经济互动,美国企业在香港拥有庞大的商业利益;所以,“和”则两利,“斗”则俱伤。
对于香港来说,自己做好、做好自己是“内因”:面对空前激荡的“变”的外部因素,香港自己要激发“兴”的动能,继续根据自身情况优化创科策略,创造和平友好的营商环境,并主动加强与海外沟通。至于“外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内地要协力香港,帮助优化外部环境;国家层面更要尽力为香港特区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制定政策要时时为香港的发展着想。
香港内地,唇齿相依。尽管经历过各种风波,毕竟香港最根本的制度没有变,依然是一个最可宝贵的窗口。我们只有一个香港,所以务必珍惜。
(作者系香港新闻社日本分社特约评论员)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