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手语及聋人研究中心于今年3至4月以网上问卷形式收集185位手语翻译员的回应。逾7成受访翻译员曾以义务方式提供服务,以兼职或自雇形式工作则有29%及24%,以全职工作不足1成,反映手语翻译在香港仍未系统化和专业化。
据了解,受访者最经常提供服务的场合包括医疗求诊、教育学术、社会福利事务、艺文及体育和电视直播等。超过6成受访者是45岁或以下,46%从事手语翻译不足5年,近一半刚开展手语翻译职涯,并有近7成表示现时迫切需要更多适合自己的翻译培训课程。
中大手语翻译调查项目调查员陈意轩表示,调查结果显示香港正有一群资历相对尚浅的翻译员准备积极投入时间心力,接受更深入训练,提升手语翻译水平。
此外,逾八成受访者在翻译工作遇上困难时会找身边相熟的翻译员朋友或同事求援、78%会找身边聋人朋友,不足两成会找工作机构上司,也有5%需要寻求专业辅导员协助。陈意轩称,海外地区有手语翻译员专业协会于从业员遇上困难时提供指导,但香港仍未有这样的协会支援从业员,帮助他们提升质素。
手语翻译服务使用者及聋翻译员潘颂诗曾遇上许多翻译水准欠佳的手语翻译员,没经她同意便加上自己个人意见。潘颂诗认为手语是独立语言,最好能设立一套全港性手语翻译水平认证,现时各聋人社会福利组织和政府部门招聘时或自设独立考核,但内容与标准都大相迳庭。
中大手语及聋人研究中心主任邓慧兰指,86%受访者同意水平认证有助整体手语翻译专业发展,54%表示如有认证考核制度愿意参加,29%视乎聘用机构的要求。中大希望香港能效法其他国家设立完善的质素验证制度,提高手语翻译水平,让香港有更多手语翻译员看到专业前景,加入这行业并得到合理待遇,最终得益是聋人、翻译员业界和整体社会。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