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联今日公布相关调查报告,并提出当局应暂缓垃圾征费计划,务实推动环保减废。(点新闻记者郑洢林摄)
垃圾征费计划争议不断,“先行先试”两个月期将至,计划的未来路向引发各方高度关注。民建联今日(24日)公布相关调查报告,并提出当局应暂缓垃圾征费计划,务实推动环保减废。
民建联针对垃圾征费计划的实际可行性,成立了调研小组,全面收集社会各界对垃圾征费计划的意见及建议,包括分别向810名及750名市民进行了两次电话调查,以及向相关持份者进行访谈。综合整个调查,民建联发现有八成受访者反对按计划在8月1日实施垃圾征费计划。市民普遍认为政府准备不足,执法具有难度,对管理公司的执行能力亦抱有怀疑,同时也忧虑可能衍生更大环境卫生问题。为此,民建联发表务实推动环保减废的相关政策建议。
谈及回收计划,民建联表示,“绿在区区”至今只有一百多个公共收集点,可仍然未做到“总有一间喺左近”,而且每个回收点可承受的回收量,亦未必能应付市民日益增长的环保需要。其建议当局加强“绿在区区”公私营协作,进一步增加回收点,并增加可回收物品种类,以及吸引更多生产商注意环保生产。
此外,立法会议员何俊贤亦提到部分市民反映,“绿在区区”积分只能换领面食油类等,未能形成足够动力去支持回收工作,运输礼品过程中亦有可能形成不必要的碳排放,希望当局考虑以现金或积分取代礼品,兑换积分可用以缴付政府的其他服务收费。
民建联副主席、立法会议员葛佩帆则提及大湾区以及广东省其他城市已经实现“零堆填”,而香港目前却未有生活垃圾焚化发电的设施,仍采用堆填处理模式。她希望政府可以尽快开展“无废”湾区建设,并加快在本地建设新型转废为能设施。葛佩帆指出,大湾区内的城市都有“无废”的共同目标,香港可与大湾区内地城市共同探讨构建绿色环保、循环再造生态圈,合作处理都市固体废物问题,以解决废物处理和能源回收的问题。同时,着力发展可循环再造产业,不但可以实质地转废为能,水电自给自足,更可透过运作让大众了解转废为能的效益,作为从根本上解决废物处理的手段,服务整个大湾区。
除了打造绿色产业外,加强公众教育亦必不可少,只有让公众接受减废理念,才能凝聚市民共同参与环保,不把好事做坏。对此,民建联建议设立“环保教育专项基金”作教育之用,包括开展面向幼儿、中小学童以及公众的长远环保教育计划,从而达到亲子间教学双长之效,提升市民环保意识。
民建联副主席、立法会议员陈恒镔表示,现时计划过于强调“征费”,相对弱化了“减废”方面的问题。当局应暂缓征费计划,同时就如何优化环保减废措施进行深入研究,适时检视未来工作安排,不应把“征费”视为减废的唯一或必然手段。只有从整体管治着眼,施行务实可行的减废措施,才能避免跌入只有征费才是环保的误区。
(点新闻记者郑洢林报道)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