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獎學者合影。
“香江学者计划周年学术交流会2024”于6月1日假香港中文大学圆满举行,大会由“香江学者计划”学术委员会主席、香港研究资助局主席黄玉山教授及香港学者协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药剂学院院长左中教授主持;出席嘉宾包括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夏文峰;中联办教育科技部副部长吴程;香港中文大学常务副校长陈金梁教授;香江学者计划顾问、香港教育大学副校长(研究与发展)陈智轩教授,岭南大学副校长(研究及创新)姚新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研究及创新)王钻开教授,香港大学协理副校长(研究)黄思齐教授;“香江学者计划”学术委员会副主席、香港都会大学讲座教授谭凤仪教授以及香港学者协会多位理事,连同香江学者导师和2022届和2023届的香江学者,共约120人出席是次学术交流会。同日晚上举行晚餐交流,欢迎新一届的香江学者到港开展研究。
香港学者学会主席左中教授致欢迎辞时表示,本年度交流会得到裘槎基金会慷慨赞助和香港中文大学对会场的安排,为香江学者们的成果汇报提供非常好的配套。左教授回顾“计划”成立至今的筚路蓝缕,同时感谢香港院校以及学者对“计划”的支持和认可,希望“香江学者计划”在学术交流之外也可成为桥梁、窗口,展示更多元的学术交流模式。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夏文峰线上致辞,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鼓励入选香江学者计划的博士后们抓住机遇,勇攀高峰。香港中文大学常务副校长陈金梁教授代表支持机构香港中文大学出席会议并致辞,陈教授鼓励香江学者珍惜学习机会,积极交流,助力香港建设国际创科中心,共同为祖国科创事业努力。
大会亦邀请了香港浸会大学环境与生物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蔡宗苇教授与香江学者分享科研历程。蔡教授是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从事质谱化学分析的基础理论及其在环境、生物、药物和痕量有机污染物的应用研究,目前主要研究与环境污染物相关的人体健康和疾病,已在国际专业刊物上发表500多篇论文。蔡教授曾经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和特等奖等多项荣誉,作为香江学者导师之一,蔡教授从学习成长经历开始分享了他在过去20多年间的研究心得。
经过严格筛选,会议筹委会于较早时候邀请8名博士后,参与口头学术报告和答辩并作即场评审,其余37位博士后的学术墙报亦已即场进行评分。议评审委员在8位口头报告的香江学者中会选出4位获优秀口头报告奖,获奖者分别为张晓昕博士(港大)、郭欣萌博士(浸会)、黄建青博士(港大)、朱文清博士(城大)。会议评委又评审出8位香江学者的学术海报为优秀作品,包括邹俊驹博士(中大)、牟金成博士(教大)、赵朝委博士(城大)、邵赫博士(城大)、王霁翔博士(理大)、张磊博士(城大)、汪俊岭博士(城大)。
香江学者计划学术委员会主席黄玉山教授代表大会邀请2014届香江学者、国家杰青获得者、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院长蔡宝平教授进行分享。蔡宝平教授2014年获选香江学者,进入香港城市大学跟随谢旻教授一起工作,蔡教授根据自己的学习成长经历分享他在香江交流期间的科研成果,两年的学习生涯奠定了蔡教授未来10年的科研发展道路。与此同时,在场学者亦积极参与交流讨论,香江学者对于在港衣食住行、科研工作、群体生活与合作都有更好的认识,并在会上提出许多切实建议。
“香江学者计划”是内地和香港联合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型人才的计划。由香港学者协会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员会签约,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及京港学术交流中心分别为内地及香港执行机构。计划之两地合作、互补双赢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香港高校、学者、新闻媒体等各方面的关注和好评。自2011年举办至今,每年选拔约60名内地优秀博士后到香港随港方导师参与在港2年的项目研究,13年来,“香江学者计划”在两地携手努力下,已累计资助超过700位博士后到港进行研究,每届学者与在港导师合作产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超过百篇,对学术研究有重要影响,亦被誉为“最成功的博士后计划”。2022届共45名香江学者过去一年在国际学术刊物、学术会议上发表成果,大会已为此收集出版“香江学者计划周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