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场新闻》涉嫌发布煽动性文章,案件今日(26日)判刑,前总编辑钟沛权被判入狱21个月,前署任总编辑林绍桐因患病获额外扣减刑期,获当场释放,《立场新闻》注册母公司则被罚款5000元。多名法律界人士形容,判决既彰显了法律的威慑力,同时亦没有忽视人道主义关怀,充分体现了司法机构的专业性、独立性和公正性。
容海恩:体现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绝不姑息危害国安行为
立法会议员、执业大律师容海恩表示,透过媒体持续发布煽动文章,是一种极其危险和破坏性的行为。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理应恪守职业操守,以客观、公正的方式报道新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她提及,被告在本案中透过《立场新闻》网站,长期发布多篇具煽动意图的文章,意图引起市民对政府和司法机构的憎恨,破坏社会稳定。这种行为已经远远超出了正常的新闻报道和评论的范畴,而是一种蓄意的政治抗争和对抗行为。法庭在审理案件时,必须对这种危险的言论予以严厉谴责和有阻吓性的惩治,以维护法律尊严,捍卫社会秩序。
容海恩分析指,法官郭伟健在综合考量案情后,对被告的量刑体现了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立场新闻》前总编辑钟沛权被判处21个月监禁,反映出其在案中的主导地位和严重罪责。同时,法官亦考虑到前署理总编辑林绍桐的健康情况等特殊因素,在判刑时予以适当减轻,最终让其得以即时获释。这一判决结果既彰显了法律的威慑力,同时亦没有忽视人道主义关怀,可谓公平合理。她认为,法庭通过本次判决向社会传递出明确而有力的信息:任何人不得利用媒体从事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活动,任何破坏社会稳定、危害国家安全的言行,都绝不会被姑息和纵容。
容海恩形容,《立场新闻》案的判决充分体现了香港司法机构的专业性、独立性和公正性。法官依据法律原则和案件事实,作出了合情合理的裁决,有力维护了法治权威,彰显了公平正义。这一判决结果,对于巩固香港的法治根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向全社会表明,香港作为法治社会,绝不容忍任何威胁“一国两制”和挑战中央权威的行径。同时,它亦为香港媒体界的健康发展指明方向,促使媒体回归专业本位,真正发挥建设性作用。
黄国恩:案件令违法界线清晰 更好地保障新闻自由
香港中律协创会副会长、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黄国恩律师表示,煽动罪原收列在《刑事罪行条例》中,最高刑罚是监禁两年,《立场新闻》前总编辑钟沛权最终被判囚21个月,法庭认为被告并非真正执行传媒工作,而是参与当时与政府抗衡的所谓“抗争”。林绍桐角色较次要,法官基于其病情考虑,判处监禁11个月,由于他已被羁押一段时间,获得当庭释放。他认为,法庭判刑合理,相信对一些经常以新闻自由为挡箭牌及经常以夸张失实手法攻击、抹黑特区政府的传媒起到惊醒作用。
黄国恩说,新闻自由相当重要,大家亦十分珍惜,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同样重要,他们之间必须取得平衡。新闻自由在特区一直受到基本法的保障,但新闻自由从来就不是绝对的,而是有底线的,不能损害国家安全及破坏社会秩序,但有些人就是以新闻自由作为挡箭牌而去干损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秩序的勾当,这是香港特区的法律所明确禁止的。只要能保持新闻自由客观持平的原则,讲真话说实话,不超越法律底线,无论你是什么样的政治立场,都能受到法律保障,否则就会受到法律制裁。
黄国恩续称,本次定罪并非基于单一事实,而是按照《立场新闻》长时间罔顾煽动后果、发布十多篇具有煽动意图的涉案文章而定罪。这是长时期的连续犯罪行为,而且《立场新闻》的读者人数众多,影响力大,案情颇为严重。法庭认为被告在没有客观事实下作出中伤和抹黑、散播仇恨,已构成煽动;法庭亦指,煽动罪的法例早已提供指引,指出什么可以或什么不可以发布,今次定罪可谓被告咎由自取。对于诚实讲真话的新闻工作者来说,此案不但不会影响他们的工作,反而会清晰展示煽动意图的界线,更好地保障新闻自由。
刘毅:明确煽动非新闻报道范畴 傅媒工作者须在法律框架下行事
南区区议员、执业律师刘毅表示,在《立场新闻》案件中,法院的判决对新闻自由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做出了明确界定,特别是在国家安全背景下,媒体的报道不应成为煽动社会不安的工具。《立场新闻》过去的报道多次涉及攻击国家安全和执法机关,法官指出,被告的行为已超越了新闻报道的范畴,明显涉及故意煽动,这样的行为必须要受到法律制裁。
刘毅认为,今次裁决不仅是对该媒体的警示,也是对所有媒体工作者的提醒,媒体工作者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行使言论自由。此案亦标志着香港在维护法治和公共安全方面的决心,为未来的法律执行树立了标准,同时可以更好地维护新闻自由。
(点新闻记者王俊杰报道)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