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日前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卢金荣接受报章专访时,建议在北部都会区建立深圳“飞地”, 有利于本地及海外企业对接内地的准入条件,拓展内地市场。香港内地经贸协会会长黄炳逢十分赞同该建议,并表示大力支持。
黄炳逢认为:在香港建立与内地对接的“飞地”,甚具创新思维及改革精神,切合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需要,也可以为北部都会区注入新的发展动能。源自人文地理概念的“飞地”在经济发展上别具意义,可以产生新的区域经济模式。事实上,“飞地”的概念在内地的讨论比较多,作用是促进城市及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让合作双方可以在产业政策及便利营商措施方面拉近距离,额外提供不同的待遇,吸引双方的目标企业及人才在对方落地。并有效使用当地的生产条件,进入当地市场,利用好双方优势。因为内地城市在同一行政管理体制之下,对接问题较容易解决,如在一国两制下的香港实施,正如卢金荣会长指出,这将会是政策上的一大突破,不轻易做到。但这个建议对本地及外国产品服务加快准入内地市场、对内地运用香港的体制优势,特别对国际伙伴进入中国市场,都值得各界深入研究及推动。
该建议着眼香港及海外企业进入内地市场,为港方提供便利模式。黄炳逢表示:从内地角度,香港已经是自由港,内地企业人才进来香港本来限制不多,但毕竟体制环境及两地要求的标准不一样,内地企业要走进香港市场,并通过香港走向国际,仍然需要适应及调整。为了让“飞地”同时满足双方需要,设计上可以考虑为内地企业提供相同的缓冲配套,香港企业在“飞地”同步内地市场时,也帮助内地企业同步香港及国际市场,为他们出海提供过渡性落地安排,容许他们以内地标准过渡到香港及海外市场,甚至采取对等措施,让他们的产品服务以内地标准在香港提供,也建立海外买家对内地标准的信心。
按照该建议,黄炳逢认同经济上的“飞地”可以让两地人、财、物及科技的融通多一种选择,产生叠加效益。如果“飞地”设立在规划中的北部都会区内,包括作为发展片区的选择,更容易提供所需的配套,更容易采取特殊的措施,只要在税收、通关、产品服务标准、市场法规、管理手段等方面对接得好,香港与内地城市做好系统安排,必定是多赢。在“飞地”可以实施新的管理模式,合作的内地城市可以参与管理,融合两地的标准和操作方式,务求让双方企业可以利用好本地的生产及研发要素,同时熟悉双方制度和措施,应用双方的标准,形成市场一体化。以深圳前海为例,他们一直为香港提供全面服务,香港也可以就地服务深圳及其他内地城市,特别是大湾区,不但让香港和海外企业利用“飞地”对标内地市场,同时也让内地企业通过“飞地”里面熟悉的内地标准对接香港,进一步打开海外市场。当中的细节值得深入研究,两地政府与民间一起找出可行方案,与国家的持续深化改革同步,优化香港升级转型的进程。
黄会长指出:现在特区政府在抢人才、抢企业方面有了初步成果,正在从量变到质变,发展新质生产力,但有一个很突出的瓶颈,就是当内地企业及人才落地香港,由于种种原因,内地的资金难以安排过境到香港,抑或过程缓慢,形成资金来港的滞后及困难情况。例如内地企业需要马上筹措资金过境购买设备,支付各种研发经费,人才为家庭安排教育及生活经费,拖慢他们在港发展的步伐,影响他们利用香港优势走向海外,甚至减低国家在某些方面有效地利用香港的特殊土壤和制度,包括科技创新及国际交流方面。如要资金过境的问题有效解决,必须组织两地政府的跨部门力量及民间的市场力量,一起寻求解决方案,进而取得中央的认可及支持。
正如黄炳逢会长在上次施政报告咨询时提醒特首:今时今日“成功”的政府,不是个别部门单打独斗,各自做好自己部门的事情就够,而是跨部门协调及整合资源的智慧及能力。他表示:特首在新的施政措施中也从善如流,让几位司长牵头进行跨部门协调,处理几个急切课题。协调各部门及两地政府的难题当然不少,但也是香港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必须迎难而上。其实解决办法不少,例如在港深创科园区可以作出创新安排,以致在北都区的片区开发时采取“飞地”模式。这个当然考验特区政府官员解决问题的决心,体现深化改革的精神。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