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启新一轮以数据为中心的数字基础设施布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工业和信息化部6日发文提出,到2029年基本建成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主体结构,初步形成横向联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基本格局,形成全国数据“一本账”,支撑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数据有序流通和共享应用。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刘权接受采访时,深入分析了香港在数据领域的独特优势与机遇。他指出,香港不仅以其高度开放的商业环境著称,还汇聚了众多教育科研机构和国际化人才资源,这些优势使得香港能够高效吸引并汇聚全球数据资源,有力推动数据的跨境流动。
刘权强调,香港不仅是国际金融中心,其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金融、智能医疗等产业也发展迅速。这些产业所积累的丰富数据要素,已成为推动特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凭借这些独特优势,香港地区可向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提供资金以及前沿的解决方案与创新模式,为中国数据基础设施注入国际视野与全球资源。
文件提出,支持有条件的行业和地区开展先行先试,探索建设数据基础设施,鼓励企业、社会团体、科研机构参与数据基础设施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原国家信息技术安全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潘克峰向记者表示,香港数据中心市场已位列全球第四,拥有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和高度开放的市场环境。随着国家开启新一轮以数据为中心的数字基础设施布局,香港有望强化其全球数据中心枢纽地位,吸引国内外服务商和合作伙伴,促进科创企业和运营商的成长。
作为国际数据流通和交换的枢纽,刘权认为香港应致力于促进国内外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与共享共用。以医疗数据为例,它不仅可以帮助各国医生更好地治疗疾病,香港的数据还可以传输到内地和海外的药企,作为新药研发的重要参数。他特别提到,香港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位置,应充分发挥桥梁作用,促进区域内数据要素的自由流动与高效利用,推动区域数据一体化进程,将湾区建设成为数据基础设施的示范区。
(点新闻记者任芳颉、郭瀚林报道)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