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兼香港品牌发展局理事、香港名牌评审委员会委员,永星化工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张志贤指出,持续创新是企业的DNA,多年来积极进行自主研发工作,为进军海内外市场增添雄厚实力。
香港经济日报3月3日发布香港品牌发展局20周年 “香港新质品牌力” 系列特刊聚焦永星化工。作为化工企业第二代接班人,永星化工执行董事秉持创新DNA,自七十年代成立以来坚持自主研发。近年,永星化工突破传统,在香港品牌发展中脱颖而出,如2020年推出 “香港态度牌膠” 。同时,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于2023年在上海成立研发中心以加强自主研发。企业注重人才吸纳与培养,与多所大学及机构合作。面对不同市场需求,永星化工灵活调整,凭借优质产品和良好管理,使部分产品和品牌获高度认可。如今,永星化工正加速数字化转型,结合自身数据构建行业模式,为业界提供ERP解决方案,助力行业可持续发展,向着推动表面处理行业升级转型的目标稳步迈进。
以下为文章原文:
化工企业拥创新DNA 驱动自主研发 创建品牌踏足 国际舞台大放异彩
置身于技术不断精进的化工产业领域,持之以恒地进行自主研发是老牌企业与时俱进的不二法门。成立于七十年代的永星化工有限公司(下称永星化工)致力实践创新技术研发,为产品多元化与品牌发展注入新动力,同时通过开发绿色产品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打造“新质生产力”,增添雄厚实力拓展海内外市场,业务更扩展至韩国、日本及印尼等地,引领这个植根于香港的化工品牌踏上国际舞台。
置身于技术不断精进的化工产业领域,持之以恒地进行自主研发是老牌企业与时俱进的不二法门。成立于七十年代的永星化工有限公司(下称永星化工)致力实践创新技术研发,为产品多元化与品牌发展注入新动力,同时通过开发绿色产品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打造“新质生产力”,增添雄厚实力拓展海内外市场,业务更扩展至韩国、日本及印尼等地,引领这个植根于香港的化工品牌踏上国际舞台。
作为家族企业第二代接班人的永星化工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张志贤指出,持续创新的特质源于公司的DNA(基因),由父亲张健年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创业伊始,即专注从事精细化工业务,并由海外引进优化电镀生产程序的硫酸铜工艺,从而提升产品质素及减低生产成本,当时已跻身业界技术先驱的行列。“其后创建品牌,我们对开发新技术更为重视,其中一个里程碑是于2003年在上海成立研发中心,以加强自主研发。现时永星化工在上海既是专利示范单位,也是获当地政府核准的外资研发中心,近年更凭借多项专利,获评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突破传统 化身香港名牌
永星化工于2020年在“香港名牌选举”中脱颖而出;及后又在疫情期间成功研发由自家品牌AYYYA推出的保湿消毒香水,获2022年“香港新星品牌”的殊荣。张志贤称,由推动公司从聚焦于B2B(企业对企业)市场,延伸至B2C(企业对客户)的商业模式,跳出工业用框架,开拓生活化工产品的零售市场,他见证业务不断扩展,以至品牌在市场愈趋活跃,知名度亦有所提升。
提到拓展海内外市场的契机,张志贤强调,永星化工正是于积极自主研发之际捉紧并把握相关机遇。当时永星化工的客户不乏海外著名品牌,如韩国的三星及LG等,对新技术研发的要求甚高,除讲求质素外,也期望以速度取胜。“如今天晚上提出一个研发课题,第二天设计出手机的天线和按钮,我们便要即时进行测试,开发相应的表面处理技术。当时有感服务这些大企业,单在香港设立基地并不足够,因而作出成立韩国分公司的决定,藉此加强与当地客户的合作,迅速研究可落地并进行量产化的技术和产品。”正是此次机遇,促使永星化工在手机天线市场不断取得突破,现已达到全球市场85至90%的占有率。
他续说,近年因应愈来愈多客户将供应链迁移至 一 带 一 路 的 国 家 及 地区,促使永星化工亦布局在印尼等地设立分公司及技术中心,为客户供应所需技术及产品。“布局海内外市场有助提升公司的知名度,将香港的技术推展 并 应 用 至 全 世 界 的 产品。”
开拓视野 持续吸纳人才
日本是永星化工进军海外市场的第二站,公司先后于2010年、2015年及2017年在当地开设了分公司、涂料中心及颜色调配中心。张志贤忆述,在父亲的远见下,他曾先后前往加拿大及日本留学,其后留在同类型的企业学习及研修工业,导致他的眼界大为开阔,回港后加入永星化工,正可利用亲身实践所得的经验和灵感,为企业带来许多新构思。“更重要是这段海外研习经历,令我看到世界工业发展的趋向。作为高新企业,我们需要具备不断创新研发的能力,以便在5G通讯、半导体封装、新能源汽车、海洋及桥梁防腐、基建、首饰、家居用品等不同领域推出新技术和产品,方能保持强大的竞争力。”
要达致上述目标,他认为,当中离不开人才与因地制宜两大要素。有见及此,永星化工早着先机,除吸纳本地人才外,也因应内地大学开办较多有关化工领域的课程,多年来一直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及广东工业大学等重点培训业界人才的内地知名大学合作推行人才计划,如透过选拔具潜质的硕士生及博士生加入团队,共同开展一些研发项目,他们于毕业后可优先加盟公司,继续参与各项工业研发及开拓的工作。
因地制宜 坚守品牌价值
“世界各地的市场状况不尽相同,业界必须根据不同地区的需求,开发适合当地的技术和产品,在价格厘定上亦应作出充分考虑,否则即使技术与产品如何精良,也难以打入相关市场。”张志贤阐述,公司在这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由在港服务本地用家,至九十年代前往内地发展,彼此共同成长。及后赴海外不同地区拓展业务,更通过设立严格制度,做好品质管理,致使部分技术和产品在崇尚匠人精神的日本取得认证,印证符合其严谨的标准,对香港品牌和技术带来更大肯定。
他直言,相对而言,部分市场讲求速度快,未必如日本般考究到极致,故必须作出适当调整。永星化工正着重在适应不同市场及客户所需与坚守品牌核心价值之间,取得适度平衡,并因而构思出已申请Trademark(商标)的员工口号—“Know How, Can Do ”。由此体现公司拥有“Know How”的雄心壮志,发掘不同市场及客户的独特需要和痛点,进而以“Can?Do”的决心解决各种问题,确保可时刻保持敏锐触觉,对每个市场都能作出充分了解,调配帮助不同客户的技术和产品,达到不同地区的要求。
灵活应变 尽应市场所需
张志贤补充,部分产品出口至欧洲,由于当地不少国家及地区皆设立了严格的环保法规,企业必须格外注意及小心;而东南亚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对产品成分有不同要求,亦会导致定价有所不同,故开发技术及产品的企业,需要因应每个市场的文化特色及需求,在“Know How, Can Do”之余,也要思考“How to do”,加上对品质的坚持,才可投入不同市场,捕捉更多新机遇。
“举一个例,早年三星的手机产品正迈向智能化发展,推出取消按钮的新机体和机型,我们必须灵活变通,确保可短至一至两星期内在化工处理上作出全面配合。”他喜称,由于公司能迅速应变,短时间为客户度身订造新产品,尤如中医透过“望闻问切”对症下药,而非仅提供一式一样的感冒药,故作为中小企,即使面对强大的海外竞争对手,仍得以在市场突围,赢得客户的信任。
此外,张志贤指永星化工早于20多年前,已积极参与世界各地的大型研讨会及展览会,足迹遍及内地、日本、越南,以至墨西哥等地。当时国家尚未提倡一带一路,公司已赴越南洽谈业务合作,每到一个地区,亦会争取机会与当地行业精英互相交流,并了解当地的市场发展需求,为公司开拓大量商机。
持续创新 推动工业数码化
张志贤深谙良好的品质与专业服务,皆是香港品牌的优势所在。要同时在海内外市场建立专业形象,化工行业更必须展现专业严谨的面貌,在专精的领域持续创新。“置身数码世代,除了推出多元产品以赚取利润外,化工企业长远必须重视工业数码化,特别在管理上引入AI(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以永星化工为例,近年对内地厂房作出全面审视,制作了一个行业专用的程式,投放于ERP(企业资源规划)系统,助我们更精准管理公司,亦可更全面掌握消费者的需求。”
他透露,永星化工即将在前海设立分公司,推动工业上的数据化升级转型,期望可结合自身的经验及大量数据,在精细化工领域为业界提供不同的ERP解决方案,帮助更多企业开展ESG(环境、社会及公司管治)项目,为碳中和、碳排放及碳贸易作好准备,并加强各行业对ESG及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创立于七十年代的永星化工有限公司,在1985年成立品牌,一贯积极研发创新技术,获广泛应用于海洋及桥梁防腐、5G通讯、新型微电子、半导体封装、新能源汽车等不同行业,同时更是表面处理领域的领航者,客户名单涵盖三星、苹果及华为等国际知名手机品牌。目前业务不但遍及内地多个城市,也逐步进军韩国、日本及印尼等不同国家及地区。
时至今天,永星化工已成功申请逾30个专利,服务行业包括首饰、卫浴、家电、汽车、手袋金属扣件等,长期为宝马、丰田、比亚迪、COACH等知名品牌提供不同金属或塑胶的表面处理工艺。
永星化工以专注铸专长,未来将继续深耕半导体封装、电能汽车、氢能汽车等新兴领域,不断提升自主研发及科技创新能力,助力推动表面处理产业升级转型。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