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长卢煜明(左二)、捐款人华创国际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达泉(右二)、刘耀东(右一)、刘达泉华人脑衰退疾病科研中心主任兼中大莫庆尧医学教授莫仲棠 (左一)
香港新闻社4月8日报道 阿兹海默症(脑退化)已成为老年化社会的世纪绝症,会令患者逐渐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严重影响患者的认知或活动功能、生活质素及寿命。在刘达泉先生慷慨捐助下,中大日前成立“刘达泉华人脑衰退疾病科研中心”(中心)。中大校长卢煜明表示,中心将开展大型项目,致力研发针对华人早期阿兹海默症及脑小血管病的简易筛查方法,并研究一种抗糖尿病药物对延缓早期脑小血管病进展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成果有望减轻因人口老化与脑衰退疾病所带来的巨大负担。
阿兹海默症和脑小血管病等常见脑退化疾病的最主要风险因素,是年龄增长。随着香港人口迅速老化,这些脑退化疾病的患病率预计在未来30年内增加两至三倍。因此,制定有效的预防策略对香港、国家、以至全球人类至关重要。卢煜明教授于开幕礼感谢刘先生的捐助:“我们由衷感谢刘先生慷慨解囊,协助中大成立研究中心,一同推动脑退化症研究,加深对华人阿兹海默症的了解。我们期望研究中心开拓新学术领域,将研发的检测方法普及化,让患者得到及时治疗。另外,我们亦希望提高公众对认知障碍症的认识,鼓励市民关注脑健康。”
中心表示,过往的研究显示,阿兹海默症和脑小血管病的病理变化,会逐步于数年至十多年内影响大脑,导致继发性脑部退化,最终引发认知障碍等严重症状。近期临床研究表明,若能在疾病的亚临床或轻微症状阶段及早识别并介入治疗,或可延缓疾病及相关症状的发展。虽然现时的正电子扫描和脑脊髓液检查等方法能有效检测阿兹海默症,但成本高昂、具侵入性,且不易普及至广泛临床应用。而磁力共振虽能检测脑小血管病,但同样成本较高且可及性较低。为应对这些挑战,中大医学院研究团队正与深圳湾实验室合作,研发简单、安全且易于普及的生物标记,以便进行脑部健康评估、早期阿兹海默症及脑小血管病检测,并监测疾病进展及治疗效果。
刘达泉华人脑衰退疾病科研中心主任、兼中大莫庆尧医学教授莫仲棠表示:“研究中心将建立50至85岁、具轻度认知障碍症状的华人群组。在收集到的各种临床、多模式影像(视网膜、磁力共振、正电子扫描)和血液数据中,我们将利用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并基于视网膜影像数据开发新型人工智能模型,用于早期阿兹海默症和小血管病的检测。视网膜是大脑的延伸,其影像能够反映与阿兹海默症及脑小血管病相关的脑部变化。透过人工智能技术分析视网膜影像,可提供高成本效益且易于普及的检测方式,有助在社区层面及早发现和治疗阿兹海默症与脑小血管病,从而延缓认知障碍症的发展。”
莫仲棠说,在脑小血管病的治疗领域,研究中心将探索创新方法重新定位药物功能。脑小血管病不但会增加认知障碍、步态不稳和抑郁症状的风险,亦会增加患上中风或阿兹海默症的机会。然而,至今仍缺乏针对脑小血管病的药物治疗。而具中大医学院最近的动物研究显示,一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促效剂”(GLP-1 RA)能逆转与衰老相关的脑小血管病。因此,研究中心将进行临床试验,探讨这类药物在减缓早期脑小血管病进展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未来的诊断与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