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邵家辉
近年来,特区政府适当放宽多项输入人力计划,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当下香港经济面临多重新挑战,多个行业人手短缺问题依旧存在,积极研究优化人力措施有其实际需要。
香港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是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根据政府统计处的数据,过去十多年间,香港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从13%上升至现时约23%,预计2046年,这一比例将进一步升至约三分之一。与此同时,本地劳动人口数量却未有明显增加。尽管加强培训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矛盾,但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
以建筑业为例,根据《国际建造成本指数》,香港的建筑成本位居亚洲第一。北部都会区建设迫在眉睫,这是香港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未来几年本港对建造业工人的需求将大幅增加,预计需要额外数万名熟练工人。若不能及时补充足够的劳动力,不仅会影响建设进度,导致项目延期交付,还会进一步推高建设成本。目前,香港一些大型建筑项目的工期已经比原计划延长了20%至30%,建设成本也随之上涨。这将削弱香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目前,香港多项输入人力计划规定,外劳工资不能低于业界的工资中位数水平。然而,在新加坡和澳门,不少行业输入劳工并无此硬性规定,且两地人均GDP均高于香港。这表明,认为没有相关规定就会拉低本地经济水平和工资水平的想法,是缺乏事实依据的。有见于本港外籍家庭佣工的工资无须依照本地家佣的工资中位数而订定,笔者建议特区政府应检讨输入劳工工资不得少于香港相关工资中位数规定,从而减低营商成本及提升香港的竞争力。同时,在确保本地员工优先就业的前提下,亦可研究仿效韩国、新加坡、澳门等地做法,就不同行业订定配额。
不少中小微企反映,中位数工资水平,加上每名外劳9,600元雇员再培训征款、住宿费等,使输入外劳开支过高。以一家小型餐饮企业为例,如果按照现行规定输入一名外劳厨师,每月的人力成本可能超过3万元,这对于原本利润就微薄的小微企业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担。这导致他们对申请输入劳工望而却步,进而导致人手短缺、服务质素下降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在美国掀起全球贸易战的大背景下,各地产业链面临乱局,各项生产要素的竞争异常激烈。香港本身土地成本高,若在人力成本上再自我束缚,企业将陷入不利的竞争环境。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就是保住香港的竞争优势。因此,优化输入人力措施是香港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劳动力持续下降,香港确实需要输入人力,以补充劳动力缺口。特区政府应以开放的态度,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香港实际情况,制定更加合理、灵活的人力政策,为香港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立法会议员)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