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上任的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卢煜明接受香港文汇报专访。
国际地缘政治愈趋复杂、多变,但香港依然恪守国际化、高包容性及多元化的优势,并获国家坚定支持打造成为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是全球唯一拥有五所世界百强大学的城市,有利汇聚国际高端人才交流合作。今年1月上任的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卢煜明接受香港文汇报专访时,特别提到国际政治角力等因素影响下,或有机会让更多海外学者及内地生考虑来港发展,会是本港大学招募人才的好时机。该校亦密锣紧鼓制定2026至2030年的策略计划,重点之一正是要建设人才枢纽,把最优秀人才汇聚港中大。
国际局势变化,对学术及科研界也难免带来冲击。近月出现在美华人科学家归国潮,欧洲多地亦正计划更积极吸纳人才。“在招募(教职员)方面,可能会有部分教授选择考虑来港工作,所以这(大环境)可能是一个机会,让我们进一步招募更多人才。”身兼香港科学院院长的卢煜明,近日接受访问时阐述在当前全球变局下香港的人才机遇。
港拥低税制及湾区市场优势
他认为,当学者在外碰上动荡时代,或会开始考虑选择到其他地方工作,“而香港近年正在大力抢人才,同时积极推动创科,加上香港本身有低税制、大湾区市场等优势,这对于想发展科技、想落地、想创业的教授而言,就有可能会选择在这时间加入我们。”
同样地,内地精英学生亦有更多机会考虑来港升学,“一些内地生本身可能想去美国知名大学进修,但见到有动荡之后,就有可能改为选择香港。”因此他强调,即使本港大学面对削减拨款,但招聘人才方面“一定要给足够资源去做!”
主动奔赴各国推介香港教育
卢煜明续指,港中大设有多项招聘计划,自2023年至今已招募约150名学者,他们来自约20个国家或地区。而非本地生方面,2024/25学年起政府资助大学非本地本科生限额提升至40%,港中大现时最新比例为23.6%,“其实都升得几快,但同时亦不能升得超快,始终要考虑宿位等配套因素。”
他特别强调,未来会继续扩大规模以招收更多精英学生,特别是致力吸引更多不同地区的优秀学生来港升学,“希望提供更多机会给以往较少有学生来港读书的地区,例如我们有一些创新性项目,包括到马来西亚、新加坡的重点学校,邀请他们的辅导升学老师到香港,多认识一下我们,觉得港中大可以是他们学生未来升学的其中一个选项。”
另一方面,卢煜明强调,提升学生体验是大学未来的发展重点之一,港中大作为香港唯一设书院制的资助大学,他认为有关制度能为学生带来全人教育,未来有意进一步发展研究生书院。“剑桥、牛津是有超过一个研究生书院的,但凡事都要逐步去行。所以首要是行第一步,建第一个(研究生)书院,有策略去做……当然我们大学规模不小,最终多于一个也好正常”,他坦言当中仍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包括选址、善长支持等,期望能在下个五年计划中做出成果。
被问到大学招收非本地生时,如何更好地应对“假学历”问题。卢煜明强调,本港各大学均有必要进一步完善,他分享近月大学校长会正检视如何通过人工智能(AI)加强把关,“我们找来一些人工智能方面的专家,建议一些系统,当然我们也要看看这些系统的可行性。”
开源优化运作 发展科创研究
香港面对公共财政的挑战,本年度的财政预算案提出,八所资助大学拨款会以“2-2-2”进行节约,即2025/26年度至2027/28年度连续三个财政年度,各节省2%开支。教育局亦要求八大从过去政府拨款的“一般及发展储备基金”111亿元结余中,向特区政府退还40亿元,其中香港中文大学要归还10.41亿元,为各大学中最多。卢煜明强调,该校乐意与特区政府共渡时艰,但坦言此举也为大学带来一定压力。
“我们大学管理层已因此举行多次会议,讨论各部门会如何受影响,并检视当中的运作能否变得更有效率,完成我们想要做的工作。”卢煜明表示,在财政挑战下,个别不急切或非必要的项目或会延迟一点,但包括“提升学生体验”、“推动研究及创新”、“建设人才枢纽”、“促进校友和社区参与”、“加强国际化”等未来重点范畴,仍有必要继续推进发展,“例如发展科创研究,要达至全球领先,这是要优先要去做的。因为不进则退,即使政府削减拨款,我们仍然要在其他地方找资源,支持这些项目推进。”
大学有技术 创收看长线
谈及“开源”策略,卢煜明指,除了筹募捐款外,创科亦有机会为大学带来收入。惟他同时强调,所谓创科带来收入,并非单纯直接指“发明品为大学赚钱”,“如果经常只聚焦‘直接赚钱’,是比较短视的。其实更多时候发生的情况是,大学有技术,教授学生开公司取得成功,让整个创科生态圈活起来,能聘请更多大学毕业生,又或帮助城市经济发展。有了这些成功(个案)之后,教授可能再捐款给大学。”
卢煜明相信,这种情况正符合香港发展创科和智慧城市的策略,又强调大学其中一项重任是回馈社会,“不会说要有专利、有钱赚先去做(研究)”,未来同样会继续从事不同的公益项目。
期待与港第三间医学院合作
特区政府上月公布,筹备新医学院工作组在截止前共接获3份建设第三所医学院的建议书,分别来自香港浸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并预期今年内完成评核,向政府作出建议。曾任港中大医学院副院长的卢煜明表示,相信第三所医学院不但有助增加医生人手,并会带来更多新思维,有望对香港的医疗系统带来新的启发。被问到会否担心构成竞争,卢煜明相信,香港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空间很大,又期待港中大日后能与第三所医学院促进更多合作。
“我看报纸知道,不同申请院校都找到一些好强的合作伙伴,也有一些好出名的教授支持,包括有些诺贝尔奖得主,所以我都拭目以待,想看看最终结果会是选出哪间。但无论最后选出是谁,将来我们都会好期待跟他们合作。”卢煜明相信,各申请院校都提出创新医科教育及科研模式,并会将各自既有的强项融合改进,尤其希望看到各院校与其外来合作单位展示协同性。
同一时间,港中大医学院的四年制第二学位医科课程,亦将于9月入学,卢煜明表示,虽然港中大医学院过去一直都有取录第二学位学生,“但今次是给他们度身订造一个课程,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个新的、重要的发展。”未来第三所医学院亦将主力招收第二学位学生,“到时我们当然亦会看看,在这方面彼此如何分享心得,并在第二学位医学教育等方面,促进更多合作。”
履新三个多月 前所未有充实
被问到上任校长至今的感受,卢煜明笑言,这三个多月的时间表是前所未有的充实,“虽然好忙,但我觉得好有意思,每做一个决定都会带来好大影响,所以我都有个sense of responsibility(责任感)。”他又提及,港中大未来将有两位副校长退休,因此会继续物色人选;跟校董会之间的合作方面,他指自己几乎每日都有跟校董会主席沟通,形容彼此合作愉快。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