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应调动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助力香港实现转危为机。
文|姚志胜
在迎接挑战中抓住机遇,是香港发展的一大特点。美国发动关税大战冲击全球市场,对香港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那么,香港如何转危为机,这是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对此,笔者希望结合中央应对美国贸易战的政策和战略,从基本策略层面,谈谈香港转危为机需处理好的5对关系。
其一,制裁与开放的关系:面对美国的关税封锁,香港最好的反制就是反其道而行之,进一步扩大开放空间。
其二,美国与西方的关系:美国不等于西方,香港特区应发挥“一国两制”优势,致力拓展美国以外的西方国家市场。
其三,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香港的定位是国际经济城市,当前最大的政治就是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与国家联手以战止战,维护经济安全。
其四,政府财赤与投资的关系:灭赤不是头等大事,政府采取逆周期措施,加大投资以稳经济、稳企业,才是当务之急。
其五,楼市与发展的关系:楼市蕴藏着香港发展的奥秘和动力,政府应进一步加力稳定楼市,这是固本培元之举。
以上5对关系,又可以分为两大类别:前两项的重点是向外拓展、解放思想扩大开放优势;后3项的重点是对内保稳、加强自信稳住经济基本盘。笔者提出这5对关系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就是希望调动香港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助力香港实现转危为机。
扩大开放是最好反制
面对遭加征145%的高关税,香港不但没有随美国的关税大棒起舞,反而在中央之支持下,宣示坚持自由贸易和零关税,在外界受到高度重视和肯定。这不仅表明了香港坚定的制度自信,而且进一步向国际社会证明,香港仍然保持单独关税区和自由港地位,彰显了“一国两制”之优势,增强国际投资者对香港的信心。香港需要灵活调整政策,并加强与内地及新兴市场的联动,抓住由此带来的新机遇。这应该是对美国所谓制裁的最好反制。
第一,应仿效内地,尽快扩大免签证安排,强化“购物天堂”优势。香港作为免税自由港,在全球高关税环境下更具价格竞争力,“购物天堂”的美誉更有吸引力。然而,香港的入境签证安排却明显滞后。我们国家为反制美国贸易战对全球购物消费带来的冲击,不仅大规模对外国实行30天免签安排,而且以“即买即退”提升“离境退税”措施,有效刺激海外游客来中国购物。
香港相对于内地免签证开放,却相形见绌,不止对不少国家开放过境免签证只有10多天,还对许多亚洲和中东国家没有给予免签证,这与反制贸易战的现实需要极不相称。香港应尽快将现有免签证安排都改为30天或以上,并对更多亚洲和中东国家给予免签证待遇。
第二,加强转口贸易与供应链调整。香港是大陆与东盟、中东等新兴市场的贸易枢纽。一方面,许多企业为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正转而开拓亚洲新兴市场;香港的自由港地位,可为其提供灵活的物流和仓储支援。另一方面,香港可利用零关税优势,作为内地进口原材料的“中转站”,帮助内地企业降低进口成本。
第三,大力吸引国际资本。香港作为资金自由进出的自由港和国际金融中心,具有稳健的金融体系,是国际资本的“避风港”,有条件大力吸引需要避险的国际资金;同时,为企业提供贸易融资,以应对全球资产市场震荡。
以政治安全保障经济发展
美国挥舞关税大棒,敲诈全世界,也得罪了全世界。与此同时,中国“坚决反制,奉陪到底”之态度,在全球举起维护开放公平贸易的大旗,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尊重,也为香港开拓美国以外的经贸关系,营造了有利的大环境。香港应该充分发挥“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角色,抓紧有利时机,开拓发展东盟、中东和欧洲市场。李家超特首出访中东,正是拓展美国以外之西方国家市场的具体行动。
如何处理好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是一个时常困扰香港的问题。必须明确的是:香港是经济中心,不是政治中心,这是国家对香港的定位。中央的要求,是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中央港澳办、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今年4月15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开幕礼致辞所用的标题是〈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 不断谱写“一国两制”实践新篇章〉。香港要铭记习主席的教诲,“始终聚焦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要在国家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的社会环境下,全力发展经济。
香港社会非常关注政府财赤问题,特区政府为灭赤承受极大压力。不过,笔者在此想说的是:面对贸易战,香港的头等大事并非灭赤。今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代表团发表关于香港的总结文件,不仅没有建议尽快灭赤,反而用“充裕水平”形容香港政府财政储备,并认为影响香港经济的负面因素是高息环境、房地产市场低迷、贸易局势等。
灭赤非首务 投资固根基
所以,笔者建议,特区政府应在削减不必要开支的同时,参考内地“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的政策导向,加强逆周期措施:一是加强基建投资,重点当然是北部都会区;二是加强对新兴产业的支持,特别是对教育产业的扶持。在美国全面排斥华裔学生和专家学者的背景下,香港应该发挥连接中西的独特优势,用更多的投入,以做大做强教育产业。
楼市在香港人心中的分量,外地人很难完全理解。香港的“砖头文化”中,包含着“有恒产者有恒心”的文化基因。换句话说,置业安居是香港人努力工作的原生动力,这也是推动香港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香港楼市“跌跌不休”,不断损耗着香港人的动力和信心。全国政协常委林建岳博士有关“提振香港经济首要稳定楼市”的说法,本人深感认同。
最近笔者在《明报》看到立法会议员洪雯文章的两组数字,很有感触:
一个是过去20年香港市民自置居所比例持续下降,从2004年54%,降至2024年50%。与新加坡的90%、北京和上海本地户籍人口的80%至90%、加拿大69%、英国67%、澳洲63%相比,实在太低。
另一个是公屋总共有逾85万个单位,占所有房屋比例超过30%,而全球绝大多数经济体都只是单位数;未来不到10年,本港公屋单位将逾100万个。
两点建议 助市民置业
可见,如何帮助市民置业,既让市民安居有恒产,又加强经济发展的动能,值得政府高度重视。限于篇幅,笔者在此简单提出两点建议:
一是参考内地居民可用公积金购买房产的政策,尽快研究推出“强积金首次置业计划”,帮助市民在楼价处于低位时置业。
二是重推出售公屋计划,让有条件的公屋租户成为业主,既为协助他们积累财富、释放劳动市场潜力,又为政府提供财政资源,促进长远经济增长。
(作者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会长)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