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下午,深圳书房(南山)挂牌仪式暨《深圳作家群》项目启动仪式在深圳市南山区海岸时代东座25楼举行。著名作家邓一光、周瑟瑟、汤奇云、王国华、钟二毛,评论家代表刘洪霞、廖令鹏、陈劲松、赵目珍、陈末、蒙丫、熊蓉、麦平,以及主办方代表曾滔、刘涛、费新乾等20余位嘉宾出席活动。
深圳书房:从福田到南山,以文学连接城市
深圳市福田区图书馆馆长刘涛在致辞中表示,深圳书房自2024年揭幕以来,一直是深圳市福田区图书馆的特色馆,通过新书分享、文学讲座等形式搭建作家与读者的交流平台。作为深圳作家、深圳题材作品的展示窗口与线下活动场所,展现深圳文学的元气、生气和意气。深圳书房以文学连接情感,以文化凝聚认同,以交流聚合力量,呈现、创造多彩的深圳文学世界。
他提到,经过近九个多月的运营,在书房主理人费新乾的策划下,推荐和分享了多位深圳本土作家的新书,比如:凌春杰《跳舞的时装》、西西《大湾风起恰少年》、陈彻《春天短暂而漫长》等,并举办“萧红来到2025”等主题讲座,社会反响热烈。此次落地南山,是深圳书房首次向外拓展,旨在将文学触角延伸至更广阔的城市空间。
“深圳书房虽小,却承载着对诗意栖居的向往。它不仅是文学的展示窗口,更应成为城市文化的公共土壤。”刘涛强调,希望未来深圳书房能覆盖更多区域,让市民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都能找到“文化归宿”,共同翻开深圳文学的新篇章。
《深圳作家群》:梳理脉络,构建城市文学经典化体系
深圳市南山区作协主席曾滔详细阐释了《深圳作家群》项目的多维规划。他表示,该项目将以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为主线,系统梳理深圳文学的演变脉络,聚焦不同代际、创作领域的代表性作家,力求全景式呈现深圳文学的立体生态。
为提升评论集的学术深度与传播广度,项目计划联合深圳大学文学院、市社科联等机构学者成立编委会,从文本细读、创作思潮、城市精神等多维度展开分析。同时,线下将推出多项活动,邀请作家、评论家与读者共同探讨深圳文学的本土性与全球化表达。
邓一光:警惕文化垄断,呼唤学术独立与多样性
著名作家邓一光在发言中高度肯定深圳书房的社会价值,认为其拓展标志着深圳文学从“小空间”走向“大舞台”。他说:“去年八月份我就参加了深圳书房开幕,我为什么要参加?一个城市的文化资源不能被垄断,学术不能被边缘化,文化是一种公共权力,需要呈现出多样性……”他以深圳青年文学奖改革为例,强调学术独立的重要性,建议《深圳作家群》的编选工作应由学者主导,以学术视角客观呈现深圳作家的多元面貌。
邓一光进一步思考深圳文化现状:“文学创作需要‘现场性’,需更多像深圳书房这样的平台去发现和激活。”他呼吁借鉴19世纪欧洲咖啡馆文化,打造开放包容的公共空间,让作家、艺术家与市民自由对话,推动文化的自然生长。
共启新程:文学为城市立心
嘉宾们共同为深圳书房(南山)揭牌,并宣布《深圳作家群》项目正式启动。评论家廖令鹏表示,该项目将“以整体形象为深圳作家正名,打破外界对深圳‘文化沙漠’的刻板印象,让文学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
作家周瑟瑟从创作实践出发,提出“深圳文学的本土性恰恰在于其无根性。”这座城市由移民构建,它的‘本土’是流动的、混杂的、不断被重新定义的。深圳作家不必刻意追求地域符号,而应以开放姿态将全球经验转化为在地叙事。强调“用诗歌记录城市瞬间的荒诞与诗意,本身就是对本土性的动态诠释”。
汤奇云教授则从学术视角剖析深圳文学的独特性:“深圳文学从未局限于‘特区叙事’,它始终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深圳作家始终在探索‘现代性’的中国方案。”他特别提到网络文学现象,《深圳作家群》若能将此类创作纳入研究视野,将极大丰富城市文学的内涵。”
此外,作家王国华呼吁关注“微观深圳”:“一条街道的变迁、一碗猪脚饭的温度,都是城市史诗的注脚。”钟二毛则从现实主义写作角度提出:“深圳的财富故事背后是人性的博弈,文学需要穿透光鲜表象,触摸城市的痛感与温度。”
活动现场,学者与作家的对话交织成多维度的思考网络,既有对文学经典的学术叩问,也有对创作现场的鲜活观察,共同勾勒出深圳文学“立足本土、对话世界”的未来图景。
深圳书房向南山的拓展,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延伸,更标志着深圳文学从地域性书写迈向系统性建构。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流动与碰撞。唯有打破边界,深圳才能真正成为一座‘动词’般的城市。
文/凤凰网深圳 韩乐乐 实习生 童伟丹
香港新闻社
有视界·有世界